关于修订我国历史的建议

纵横百科 141 0

  我们总以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然而,在现有的权威文献中,从夏朝算起,定格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加上公元二千年,也只有四千六百年,还有四百年到哪里去了呢?我看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然而,随着人类考古的发掘,随着碳十四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淹没的历史窥视出了它原有的面貌。比方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等等,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了人工取火的证据。上述遗址中,大地湾遗址的标志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这其中的“七千年的防火理念”告诉我们: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人工取火。大地湾遗址中420平方米的宫室地面,发掘出来时光洁如新,硬度可与今天的水泥地面相比,宫殿大厅还有一个直径二米半的地穴灶,是古人用来烤火和烧烤食物的。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田遗址,它反映早在六千五百年时,我们的祖先就在种植水稻(这里还没有提及到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一万二千年的人工栽培水稻,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一万年炭化稻);裴李岗遗址有七千年人们用过的碾米的石碾盘、纹刻符号、居室等。从这些遗址来看,说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应该在七千多年前;神农发明农耕文化起码也在七千多年前。由此可见,我们说我们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文明只有五千年是无法成立的。

  另外,我们现有的典籍《史记》和《资治通鉴》与时代阅读习惯脱节,不仅有死化的文字,而且有些典故难以理解,更有甚者一地方还荒诞不经,严重地阻碍现代人普及、学习历史,还误导了后人。加上现代网络迅速传播,一个错误百出的历史在网络空间形成。诸如百度历史词条搜索,有太多的词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给国民带来很多困惑与迷茫(请读者在百度搜《史记一百问》、《资治通鉴史王史》等相关文章可见一斑)。

  在我们提倡国学的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典籍不能让人们信服,又何以学习?

  我认为要想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急需要有一部能说得过去、又能让现代人读懂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修史是每个盛世时代极力做的事,我们现在不仅是盛世,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发达、网络传播神速的时代,这就更需要修好我们的典籍。比方说,宋朝编撰《资治通鉴》,明朝修订《永乐大典》,清朝汇编《四库全书》等等。根据现代考古,我们发现了很多历史的错误;根据历代学者研究,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荒诞不经。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错误荒唐,为什么不修订呢?为此,我曾自不量力,花了十年的时间,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甲骨文》、《竹书纪年》、《左传》、《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在《史记》和《资治通鉴》原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元素,创作了以帝王传记为文本的《资治通鉴帝王史》。全书完成了六百五十多万字,上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一百二十位帝王立传。但由于个人条件与水平的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通过我的考证与写作实践,认识到我们把一部荒谬的《史记》当典籍,那是因为司马迁客观地收藏了我国最早的荒谬。司马迁收集一些荒谬的历史,是想让后人去解读更深的历史内涵,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正本清源。

  为此,我建议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应该肩负起修史的历史使命,作为对后人、对历史承担的一分义务与责任。其形式是在原史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诠释已经古化的历史,让原史与诠释的历史内容并存,让读者既能了解古代史,又能了解现代人诠释、修订出一部新历史。让新历史与原史两种语言文化在千年的空间碰撞,让后人了解语言文化的变迁史,让新史与原史并存,是让读者知道诠释内容是否有误,给千年之后的人提供进一步研究与考证的空间。

  读史使人明智,他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承前启后的伟大工程,更是我们走向辉煌明天的借鉴。历史只是作为一种存在就会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地发现真的过去,只有不断发现新内涵,充实或纠正历史中存在的谬误,这样的历史在延伸中才会焕发生命力!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我老了,加上多病,对社会没有更多的贡献了。只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能得到实施。如果有关领导和有识之士觉得我这些年的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挂帅修订二十五史,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致:

  礼!

  建议:许雨浓

  资治通鉴帝王史

  引言

  《资治通鉴》是北宋名臣、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司马光的祖籍今山西省夏县司马营村。出生在光山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因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光山县当过县令,所以取名司马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因出生在池州【治所在今今安徽省池州市】而取名司马池。然而司马光安葬于今山西省夏县城北十五公里处的鸣条冈。说明司马光有落叶归根习俗)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该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到周世宗显柴荣德六年(959),共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治国、待人处世之道。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清代史学家、考据学家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对《资治通鉴》评价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正因为如此,笔者为了让这部古化的历史焕发新的活力,在保留原史的基础上,以为帝王立传的形式进行再创作,取名为《资治通鉴帝王史》。

  《资治通鉴帝王史》为了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能让普通人能读懂,笔者加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刻画等小说与散文体裁元素。如周赧王五十年(前265),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去世,《资治通鉴》史料介绍如下: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二年)。

  笔者根据原史再创作如下:

  公元前265年冬天,秦昭襄王立儿子安国君嬴柱(即秦孝文王)为太子。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因赵孝成王赵丹(?—前245,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任君主。公元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去年刚刚即位,赵太后垂帘听政,她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见赵太后派人前来求救,提出要求说:“必须以长安君(孝成王的胞弟)作为人质。”赵太后疼爱长安君就像含到嘴里怕化了,拿到手上怕丢了一样,不同意。这样齐国就没有派出救兵。赵国大臣一再劝赵太后同意齐国人的要求,可是赵太后却对左右随从说:“谁敢再提让长安君去当人质,我这个老妇人就要向他脸上吐涎!”

  不到五十岁的赵太后,竟然如此发怒,惹火了孝成王的老师(左师。另一说为无实权的高级顾问)触龙,触龙不怕太后吐涎脸上,因为事关国家的存亡,所以他愿意厚着老脸见赵太后。太后听说后,见对方是赵国的老臣,又不好不见,只是接待时怒容满面。心想:你触龙敢轻视本宫吗?看我怎么收拾你!正当她在遐想时,触龙拄着拐杖缓缓前来就坐,并且歉意地说:“老臣腿脚不灵活,一直怨恨自己不能前来问安,在这种自责中,担心太后为国事操劳累坏了身体,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您。”

  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赵太后没有因为对方彬彬有礼而客气,她仍然怒气冲冲地说:“你还能行走进宫,老妇只能靠推车行走!”

  触龙听出了赵太后话中的火药味,但仍然十分关心地说:“既然太后的身体如此欠佳,吃饭怎么样?”

  太后见对方十分关心自己,又不好发火,再次应付说:“完全靠喝粥。”

  太后说完这句话时,一种生命短暂而可悲的感悟让她突然产生了对这位老臣的亏欠。这样一想,她的脸上逐渐消退了冰霜。触龙见赵太后在慢慢地接受自己,声东击西地说:“老臣那贱小子舒祺,从小就不成器,而我年老气衰,对他又有一种怜爱。如此一来,我想让他补个黑衣(王宫警卫制服为黑色)保卫王宫,所以冒昧前来求情。”

  王太后一时不知是计,还以为是实际困难,连忙答应说:“行。但不知道他有多大年纪?”

  触龙见太后进入了自己设的圈套,立即说:“十五岁了。”触龙为了把话引向正题,加上一句说,“照说,这个年龄虽然还算年轻,但是,我想趁我还没入土前,看到他有个依靠。”

  太后见对方说得合情入理,想幽默一回,抛出一句:“原来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幺儿子呀!”

  触龙见太后放松了防线,套近乎地笑着说:“男人疼爱下代比女人还要厉害咧!”逗得太后大笑说:“不对,还是女人更疼爱。”

  赵太后说这话时,已经没有任何戒备,那灿烂的笑容似乎像遇到了知音。触龙循序渐地进地说:“老臣以为太后最疼爱嫁到燕国去的燕后,难道说您疼爱燕后能胜过长安君吗?”

  触龙的话,可以说是单刀直入,而赵太后还沉醉在爱的长河中,竟然浑然不知。她仰面大笑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疼爱远不如长安君。”

  触龙见到了说正事的时候,揭下面纱说:“是呵,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考虑深远。就像您送燕后出嫁,拉住她的脚跟痛哭,想到她去了遥远的燕国,心情十分哀伤。等到燕后远去,每逢祭祀,您就会为她祈祷说:‘千万别让燕王退婚!’这难道不是为她作好了长远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触龙动情的话,让太后深有体会,她频频点头说:“是的。”

  触龙抓住良机,深化主题说:“从今天算起,赵王三代以前的子孙,被封侯的人还有没有人继续被封为侯?”

  太后屈指一算,连忙摇头说:“没有。”

  触龙见对方认可了这一事实,敞开心胸说:“这些人中,年代近的因犯罪殃及自身;年代远的因条件优越害了子孙。难道说君王的儿子封侯都不能成器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贵而没有上前线建功立业,俸禄丰厚而没有经受劳苦。如今太后宠爱长安君,就是送给他再多的良田、美宅和财宝,也不如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

  触龙的话,让太后恍然大悟,她不仅没有向这位老臣吐涎,还非常认同地说:“好,长安君的事你去安排吧!”

  有了太后的认可,孝成王连忙下令为长安君备了一百辆车前去齐国。齐国见条件达到了,立即发兵。秦军见齐国援军前来,连忙撤军回国。

  以上就是《资治通鉴帝王史》的体例。有些类似纪实小说。将原史保留的原因是,既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千年语言文化与文学变迁,也给后人和读者留下识别真伪的空间。千年之后,说不定我们今天的语言又古化,后人通过《资治通鉴帝王史》好再进行创作。使历史在不断发现和探索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资治通鉴帝王史》为一百二十位帝王立传,这样便于人们了解《资治通鉴》中的正宗的帝王史。谁是有资格立传的人?除了以《资治通鉴》汉族皇帝为主线,以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或有作为的继承者之外,还有一些掌控实权或名义上的共主(诸如东周帝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西楚霸王项羽、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更始帝刘玄、白痴皇帝司马衷等等)以及有野心、控制和改姓皇权的皇太后(如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唐高中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基于以上《资治通鉴》为皇帝立传和笔者所提因素的原因,所以三国吴、三国蜀、五胡十六国、北魏、东西两魏、北周、北齐、以及五代中的十国帝王都没有单独立传。这样以立传的形式,使《资治通鉴》中的帝王纲目更清晰,更能让现代人知古鉴今。

  为了正本清源,尽可能纠正史籍中的谬误与错误,笔者在现代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尚书》《左传》《史记》《诗经》《易经》《甲骨文》《竹书纪年》等古籍,对《资治通鉴》中六十多处远古时代的荒谬故事、史实的错误、历史人物的语误、历史地理方位的偏差,印刷中的字误进行了纠正;为了让当代人对历史地名、古代官职了解,笔者用相应的现代地名、官职,在括号内进行了相应的解释。诸如“尚书令”,按照现代职权,笔者称“国务院总理”。但是,尚书令在东汉与南北朝时期的权限并不一样,笔者也有相应的解释;又如“录尚书事”,笔者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取代;“吏部尚书”,实际上就是当今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历史的官职名称变化多样,笔者只能是相应解释,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管辖的权限并不完全绝对吻合,读者可以根据笔者抛砖引玉的例子,参考原史职权范围加以理解,自己准确地去把握内涵。为了让读者了解《资治通鉴帝王史》创作方案,笔者曾撰写过《资治通鉴帝王史开篇话》。读者可参读。

  因《资治通鉴》是以周威烈王姬午开篇,所以笔者的“传记”也就从周威烈王姬午写起。笔者将传记加上引号,是因为《资治通鉴帝王史》中的传记严格按照原史顺序,每个被立传的帝王,他的时代涉及到历史考证,夹杂复杂史料,与现代传记有别。

  《资治通鉴帝王史》中一百二十位帝王附件:

  东周六王。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

  秦朝四帝。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王嬴子婴。

  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十三帝。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雉皇后(曾扶植刘恭、刘弘二位傀儡幼帝)、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更始帝刘玄。二帝。

  东汉十三帝。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北乡侯刘懿、顺帝刘保、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魏五帝。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魏帝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

  西晋四帝。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闵帝司马邺。

  东晋十一帝。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南朝宋九帝。宋武帝刘裕、营阳王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元凶刘劭、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

  南朝齐七帝。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

  南朝梁五帝。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

  南朝陈五帝。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茜(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

  隋朝二帝。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炀帝的二个孙子杨侑、杨侗没立传)

  唐朝二十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周女皇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瀍。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哀帝李柷。

  后梁三帝。太祖朱全忠、庶人朱友珪、末帝朱友贞。

  后唐四帝。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废帝李从珂。

  后晋二帝。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后汉二帝。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

  后周二帝。太祖郭威、世宗柴荣。

标签: 燧人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