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族女性生活如何 典型特色又有哪些

纵横百科 20 0

相对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而言,唐代的女性,尤其是上层女性,享有较大程度上的自由、地位和权利。她们的日常生活,引起很多人的遐想。我们可以跟随“她”的视角,去看看一个唐代上层已婚妇女,在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典型特色。

01住

她住在长安朱雀街以东。唐代的长安城,东高西低,相差达30米左右,低处常遭水灾,因此官员们的住宅基本都在朱雀街以东,特别是大明宫和兴庆宫附近,更是高官住宅聚集之地。朱雀街以西,则是庶民的居住区。徐松《两京城坊考》:

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

她所在的居住区,如长安城所有居民区一样,都叫“坊”。坊的四周,有高墙围绕,只东南西北四面开门,门由坊正负责开关,每天晚上,街上的鼓声一响,就是要准备关门了,鼓响800声,门就关上。第二天五更以后,街鼓敲响,坊门又渐次开启。坊门一旦关闭,不论是否坊中人,皆不许出入。这种各坊相互隔绝的做法,虽然对市民生活有一些影响,限制了交往,但各坊内部,却是十分热闹的。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02服饰

她的服饰,主要由衫(襦)、裙、披帛、帔子组成。

衫和襦都是上衣,多数短约至腰,衫较薄,襦则较厚。大略而言,衫是夏季穿,襦是冬天穿。衫和襦的下摆,一般掖在裙腰内。如果她生活在唐初,所着衫、襦多半为窄袖。要是她生活在中唐及以后,她应该很喜欢流行的宽袖衫、襦,甚至有几件衫、襦,衣袖阔达四尺(合今1.2米)。这些衫、襦有白、青、绯、绿、黄、红等颜色,但以红色居多。布料以罗为主,衫上有金银线,襦则多绣有花纹。

唐佚名《宫乐图》

她的裙子很长,长可曳地四五尺,时兴将裙腰系在胸上,这就使裙子显得更长。裙子有很多褶,甚费布料。虽然天子屡次下诏,告诫大唐的姑娘们要节俭,裙子上少弄些褶,但大家都当做耳旁风。裙子的布料各种各样,她的丈夫如果官品高,或者家底殷实,她可能只穿绸、纱、罗质地的裙子。裙的花样图纹繁多,色彩也很多,但她最爱红裙和绿裙。若她生活在天宝年间,杨贵妃所特别爱穿的黄裙,也是她追逐的颜色。

穿好衫(襦)、裙以后,她还要搭配一种帛巾,披绕在肩背上。她会把帛巾披绕出各种花样,或两端从臂旁垂下,或捧在胸前,有时又一端垂膝,一端披在肩后。这种帛巾有长有短,长而窄的叫披帛,多在家中用;短而宽的叫帔子,为外出所用。《事物纪原》:

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适披帔子。

披帛和帔子的布料有绫、帛、丝、罗等,颜色以红、绿、黄为多。不同颜色的披帛、帔子,与何色衫(襦)、裙相搭配,每个大唐姑娘都有自己的心得。由此,构成了当时妇女五彩缤纷的服装。

03妆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的一头长发乌丝,会梳成很高的发髻。高高的发髻,可以将形体衬得更加修长,唐代妇女深谙此道,所以高髻最为流行。高髻之中,有薄而高耸的单髻,有一侧高、一侧低的双髻,有把长发梳理成形似凤、鸟等各种形状的高髻。各种式样,争奇斗妍。

唐墓壁画

发髻梳好,还要插上金钗、搔头、步摇之类。发饰插多插少,无有定准,端看各人心意。但庄重场合,她的头饰一定相当繁复,这对她的脖颈,是个相当大的考验。如果她喜欢,还可以像当时社会上其他女子一般,把精致的小梳子插在发髻上,或者插上些鲜艳的花朵。这能让她在珠光宝气之中,更添娇媚亮丽。

簪花仕女图

化妆是她的拿手好戏。脸部先薄敷白粉,复于手掌中调匀胭脂,涂之于两颊,浓淡随心,各有美艳动听名目,比如浓者称“酒晕妆”,浅者称“桃花妆”。

胭脂涂抹既毕,她会特别用心思来妆点眉目。这是当时妇女化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甚至以画眉作为化妆的代称。因为眉目虽不能说话,却最能传神。她能画出种种式样,不论是“四方且半额”阔而浓的广眉,还是“青黛点眉眉细长”淡而细的长眉,无不信手拈来。

她的嘴唇,一般说来,都是涂成红色,即所谓的“朱唇”。除此之外,她还会用花子、面靥、斜红来妆点脸部容颜,使自己的姿色更为美丽、明艳。花子贴在两眉当额之处,一种用金箔或纸剪成各种花样的装饰。面靥,是指在面颊两窝处,用丹青或朱红之类的颜色,点出似钱、似星等形状来。斜红则是在太阳穴内侧,画出红色的月牙装饰,所谓“一抹浓红傍脸斜”是也。

如果她生活在元和年间(806~820),当时从吐蕃刮来的髦妆饰,则是“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也就是脸上既不敷粉,也不涂胭脂,嘴唇不涂成红色,而是黑色,眉毛画成倒八字。这样的妆容,“妆成尽似含悲啼”,看上去就像在哭泣一样。大唐的女子,向来爱尝试异域妆容,她应当也很有兴趣。

04饮食

她的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当时的人们,将面做成的各色食品通称为“饼”。她最常吃的面食,有蒸饼、汤饼、胡饼。蒸饼分无馅和有馅,无馅的蒸饼即今馒头之类,有馅的则类似包子。汤饼就是面条,不仅可以热食,还可以冷食,称为“冷淘”,也就是凉面。胡饼原是胡人所食,传入中国后,大受各阶层追捧,形状类似今新疆地区流行的“馕”。胡饼不仅可以加各种馅,还可以撒上胡麻,叫“胡麻饼”。宪宗时期,辅兴坊中出售的胡麻饼,面脆而油香,全国有名。

如果她吃厌了面食,还有各色米粥、米饭可供选择。粥有掺花朵煮的,有用茶叶汁煮的,甚至有用中药煮的药粥。寒冬时节,她很可能会用中药防风,为丈夫煮上一碗防风粥,让他在上班路上得御风寒。她吃的米饭,一般拌有各色荤素菜,或者盖在米饭之上,称为“脍饭”。

唐代的面食(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

她的早餐应当很早。唐朝五品以上以及郎官、监察御史、左右补阙等京官,需每日参加早朝,他们必须在五更五点(早上5:30)以前,进入大明宫的建福门。其他不需每日参加早朝的各色官员,也需“日出而视事”,也就是早上太阳升起时便要上班。她作为妻子,只能以丈夫的早餐时间为准。

但午餐她却不用等丈夫回来。唐代的官员,每天中午都要“会食”,简言之,就是官员们在自己的办公处,一起吃工作午餐,同时商议政事。会食完毕,官员们便可以下班回家,但各部门要留一人值下午和晚班,有事便由这个人负责。也就是说,唐代的官员,每天只办公半天,远比今人安逸。

建福门平面图

05出行

她有事出行,一般情况下是坐车。当时不同阶层的妇女,所乘之车各有不同,像她这样的“官太太”,都是乘坐辎车、钿车、奚车等高级车。这些车虽然名字各异,但实际上,都是用牛拉车,只不过在样式和装置上有所不同而已。

唐代的陶牛车

除了乘车,她也可以骑马出行。若她生活在开元以前,骑马外出之时,要头戴幂篱或帷帽。幂篱是一种类似斗笠的帽子,帽檐周围下垂有黑纱,长可障蔽全身。帷帽则相当于幂篱的改良版,也是斗笠状帽子,只是帽檐四周垂下的黑纱比较短,仅能罩住头颈。

唐代戴帷帽的骑马仕女泥俑

而在开元年间,她骑马出行,大可靓妆露面,露髻驰骋,无需障蔽。这是从宫中兴起的一股风尚,士庶之家,竞相仿效。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每入禁中,常乘骢马”,传世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描绘了她骑马游春的景象。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开元以后,妇人骑马出行渐少,檐子逐渐流行起来,这是一种用人杠抬,类似后世轿子的出行工具。起初并不合法,到唐文宗时,鉴于妇人乘檐子已经很普遍,就只好在制度上作了规定,仅允许官僚之母、妻乘坐,百姓禁止使用。《唐会要》卷31:

妇人本合乘车,近来率用檐子。事已成俗,教在因人,今请外命妇一品二品、中书门下三品母妻……檐子,舁不过八人……六品以下,尽奚车檐子,舁不得过四人。胥吏及商贾妻,并不得乘奚车及檐子……庶人准此。

06娱乐

她无需工作,每天除了料理家事,读书习字是她一大爱好。唐代官宦人家的女子,大多都受过良好的家族文化教育,“妇人亦要读书解文字”,是这一阶层很多人的看法。若她已育有子女,她可能会给孩子启蒙。

在长长的闲暇时光中,她学会了各种棋类游戏以及博戏,比如围棋、象棋、弹棋、六博、双陆等等。而最受闺阁妇女喜爱的双陆,她尤为精通。这是一种棋盘博戏,黑白子各十五枚,称为“马”,作椎形,由两人相博,用掷骰子得彩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一方先出完马即获胜,后者为负。

唐周昉《内人弈双陆图》

她也会走出内帏,与女伴们一起,去荡荡秋千,踢踢蹴鞠。如果身体素质好,还可能骑上马,到专门的马球场打马球。身体条件差一些,也可降低难度,以驴代马,去打“驴鞠”。总之,她们对于球类运动的痴迷,不亚于男子。

07身后之事

她的一生,如无意外,便会在这种略显枯燥的生活中度过。死了以后,无论她生前德行如何,墓志上的她,只会是德容言功,色色出挑。她的墓志,很可能在近世出土,或者正静静躺在传世的六千多件唐墓志之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