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记载: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起兵谋反。然而,刚一出封地,就被郑庄公的大军,死死摁住。
共叔段幡然醒悟,上吊自杀前仰天长叹:
亲娘呀,你害死我了!
这桩兄弟相残的惨剧,跟他们的妈——武姜太后有什么关系呢?
都是时辰惹的祸
传说武姜太后长得“孔武有力”,赤手空拳能打死一头野猪。
这位彪悍的女性,生孩子的过程也猛于常人。她是在睡梦中,毫无知觉地生下了大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古代女人生孩子,就像过一次鬼门关。按理说,郑庄公时候这样“纯天然无痛分娩”,当妈的该高兴才对呀。
可是,武姜太后偏偏特别讨厌这个大儿子。
按着当时的说法,梦中生子很不吉利,她干脆就个大儿子起名叫“寤生”。
三年后,武姜生了老二共叔段,这回是醒着生的。
有了小儿子,武姜对大儿子就更不待见,整天没个好脸色,甚至在他们的爹——郑武公临死前,还碎碎念地,要废了寤生的太子之位。
郑武公没有答应,但也没办法继续保护寤生。
郑武公去世,郑庄公继位,年仅13岁。
郑庄公,就算当了国君,日子也过得如履薄冰。
而这一切的缘由,只是因为他出生的时辰不对。
算计前朝忘了身后
娃娃国君郑庄公继位不久,武姜太后就开始发威。她找来大儿子说:
你爹那么大的地盘和爵位都给你了,还不分点给你弟弟?
当时共叔段才10岁,已经有了一块供奉地,但武姜太后觉得不够大。
“把哪里给弟弟好呢?”郑庄公对自己亲妈,从来是言听计从、毕恭毕敬的。
“制邑吧!”
制邑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要说起大名鼎鼎的虎牢关,三国里“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大概都听说过。
那可是郑国都城的防守要塞。
武姜太后要把这么敏感的地方,给自己的小儿子,真是用心良苦呀。
郑庄公虽然只有13岁,可却不傻,当然不能答应。
武姜太后又提出要“京城”,这是一个比郑国都城荥阳,还要繁华富裕的地方,地盘的大小都跟都城差不多。
尽管大臣们都反对,郑庄公还是答应了。
不答应,他又有什么办法?
整天看老妈撒泼打滚、寻死觅活吗?
但是武姜太后一心算计大儿子的家底,却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
按照当时周朝的规矩,凡是有了封地的人,必须都到封地去住,不管岁数大小。
就这样,只有10岁的共叔段,不得不眼泪洼洼的,卷起铺盖卷离开。
共叔段这一走,武姜太后像被剜了心头肉,整日以泪洗面。到后来,人都变得不太正常。
听说小儿子到了封地,经常吓得半夜不敢睡觉,她更恨郑庄公了。
可是她却不反思,造成母子早早分离,幼子孤单无依的罪魁祸首,不正是她自己吗?
仇恨的种子终结恶果
武姜太后日夜思念小儿子,三天两头派人送吃送喝,凡是好玩意,恨不得全给共叔段。
每次随东西送过去的,还捎到一封“家书”。
共叔段长到18岁,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试探着霸占了临近两个县,要它们把赋税收成,全交给自己,而不是给都城他哥。
试探的结果,他很满意——郑庄公怂了,什么也不敢说。
试探的结果,武姜太后更满意。她立刻怂恿小儿子:别怕,接着来,娘给你撑腰!
就这样,之后的两年里,共叔段借口打猎,公然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就算全天下都知道他的野心,他也毫不在乎。
好似万事俱备,只等东风了。
而这东风,就是郑庄公离开郑国,到周朝“出差”的机会。
武姜太后第一时间,把郑庄公离开都城荥阳的消息,告诉小儿子,并约好里应外合。
然而,共叔段的大军刚离开封地,郑庄公的人马就兵临京城城下。
被釜底抽薪的共叔段,这才明白过来:中计了!连忙带领战车慌慌张张跑回来。
两军对垒,互相喊话。 共叔段的“谋反之师”,还没开打就已经溃散。
无奈之下,共叔段带着一些残兵跑到共城,可追兵很快就到了,把共城死死围住。
郑庄公的大军,既不攻城也不撤退,就这么死死围着。
共叔段终于醒悟:哥哥不愿动手杀他,却给了他唯一的选择——自尽。
后来,郑庄公把弟弟的那些“家书”,扔在武姜太后的面前,愤怒地说:
你害了两个儿子呀!以后我们母子,非到黄泉不相见!
那些“家书”里写的,除了武姜太后对小儿子的思念,还有大儿子种种“罪行”。
在武姜太后的嘴里,郑庄公不孝不义,对她极为恶劣。
共叔段本来就跟母亲感情深厚,看到母亲生活在如此的“水深火热”之中,怎能不不心疼。
对大哥越来越怨恨。
武姜太后亲手种下仇恨的种子,害了小儿子的命,失了大儿子的情。
除了偏心,还有傻
武姜太后的可怜,还在于,她被大儿子玩弄于鼓掌之间,却毫无察觉。
郑庄公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丈夫”,把能屈能伸,做到极致。
整天被母亲骂“寤生”、不孝子,他忍了——
结果,全天下都知道,他是个大孝子。
被弟弟强要最大的底盘,他忍了——
之后,他成了最仁厚的兄长。
弟弟扩张军队,反叛之心昭昭,他还是忍了——
于是,弟弟成了大逆不道的叛臣,被世人攻伐。
他忍了22年,眼睁睁看着弟弟在母亲的怂恿下,一步步走上断头台。
武姜太后却一直得意洋洋,她觉得大儿子就是怂,而且一怂到底。
说到底,武姜太后自己并没什么野心,只是偏心蒙蔽了她的理智。
然而,逼死了弟弟、逼走母亲,郑庄公真的高兴吗?
当他看到弟弟冰冷的尸体时,伏尸大哭,想必也不全是装的。
郑庄公的本性并非那么冷酷无情,他隐忍的那22年,有多少是谋划,又有多少,是想给弟弟一个悬崖勒马的机会,无人得知。
但后代史书对这兄弟俩的评价是:一个谋权篡位,一个故意放纵,都不是好人。
所以,郑庄公在弟弟死后,痛斥母亲“害了两个儿子”,这样看,他还真是一个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