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纵横百科 88 0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编者按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所展开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即将迎来祖国71周年华诞之际,房山检察院团委举办“青年干警学四史”线上读书活动,希望全体青年干警能在重读四史的过程中追寻先贤足迹、明确自我方位,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更好投身于新时代首都强检战略的生动实践,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 点击音频进行收听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至1927年,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其声势之浩大,群众发动之广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

这场革命的宗旨,正如当时群众普遍传唱的一首歌曲中所说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是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除军阀,是要推翻以北洋军阀为主的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欧美列强在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严重危机以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它们在中国既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较顺利发展的条件又重新丧失了。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直接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激起了反帝情绪的普遍高涨。第二,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成为国内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现象。卷入内战的军队,1917年约5.5万人,到1924年增加到45万人。军费的激增,使人民担负的各种苛销杂税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连年处于战乱中的省份,人民连生命财产的起码保障也无法得到。一场变革现状的大革命,已成为中国社会中广泛阶层的强烈的共同需要。

这场大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毕竟比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这个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第一,这个党在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它的领导人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第二,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1923年2月,孙中山重回广东,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中部地区,并且在这个地区举着国民革命的大旗,允许各种革命力量公开进行活动。第三,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开始同共产党人建立联系,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但是他们党内那种"动摇不定的政策,实有改变的必要"。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本来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单独存在,实行平等的"党外合作"。另一种合作方式是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后一种方式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倡议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这年8月,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在杭州开会,马林提出了这个建议。据陈独秀随后在党的三大上的介绍∶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者,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唯一形式。当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问,"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时,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李大钊曾同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并表示目己是第三国际的党员。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李大钊由此成为最早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对于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使中共有可能史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投入革命;还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群众,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新的生命;也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党的三大的决定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

党的三大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且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遗忘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这些规定是正确的。

党的三大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提出工人阶级应当努力争取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李大钊在发言中虽曾提出无产阶级是"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但未能形成大会的共识。大会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大会对国民党内的复杂情况和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不足,多少种下了后来犯右倾错误的根子。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等九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罗章龙任会计。

中共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动员党员和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孙中山等步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国民党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包括李大钊、谭平山、林祖涵、张国焘、瞿秋白、毛泽东等。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谭平山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孙中山特别强调∶"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留给后人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

大会否决了国民党右派分子提出的反对共产党员"跨党"的提案,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青年干警学四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素材提供|刘畅

编辑|张小雪、辛世豪

标签: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