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最后赢家司马氏,最终是如何玩死自己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司马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凭借过人的隐忍和布局,先篡曹魏,再灭吴、蜀,熬死一干英雄豪杰,打垮许多无名之辈,最终开创了"三家归晋"的伟业,其胆大心黑的本领,可谓赫赫有名。
然而,自打头上顶着一挂算盘珠子起,司马氏却迅速跌落神坛,立国仅数十年时间,竟被胡人打得跪地求饶,在中原没有了立锥之地,最后逃奔江左,苟延残喘,不但家族声名狼藉,还连累中原大地饱受"五胡乱华"之苦,简直丢尽了大一统王朝的脸。
不过,司马氏这种烂泥糊不上墙的形象,却也并非能力问题,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局面,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一场内部倾轧的"自爆"行为,即——八王之乱。
说起"八王之乱",就不得不提一下西晋立国之初的形势。
当时,门阀士族遍布朝堂,影响力巨大,哪怕皇帝也要礼让三分,有鉴于此,晋武帝司马炎便大封同室宗亲为王,并出镇地方掌握军队,借以抵消士族影响,巩固皇权。当然,司马炎此举还有另一大深层缘故,自己能够篡夺曹魏政权,很大原因就是曹魏宗室薄弱,致使有机可乘,这种教训司马炎刻骨铭心,绝不想再出现一次。
但若只是分封诸王,倒不见得一定会酿成大祸,然而,司马炎选定的接班人却是司马衷,这就是嫌国家太安定团结了。
所谓"何不食肉糜?"即得知饥民冻饿而死之后,司马衷由衷发出的疑惑。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蠢才,让这厮去和老奸巨猾的士族、桀骜不驯的藩王打交道,朝政不乱,简直没天理。
于是,稍有政治野心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晋惠帝司马衷,及其屁股底下闪闪发亮的椅子。
最先动手的是一个女人——皇后贾南风。
见老公其蠢无比,这位"丑而短黑"的皇后,顿时起了指点江山的兴趣。为顺利夺权,先是密令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领兵进京,铲除托孤重臣杨骏,随后,利用二王之间分赃不匀,反手借司马玮除掉司马亮,继而,又以擅杀司马亮为由,一招釜底抽薪处死了司马玮。
如此精彩的"一石三鸟"之计,使得贾南风如愿掌控了朝政,不过,人一旦大权在握,智商就容易萎缩。不久,贾南风又看太子不顺眼,觉得十分作呕,便设计废掉太子,打算重起炉灶。于是,朝堂上彻底炸开了锅,躲在暗处的厚黑人士大喜,纷纷跳将出来浑水摸鱼。
其中,最为活跃的当属赵王司马伦。
作为顶级马屁高手,司马伦认为时不我待,立即劝贾南风早日除掉太子,以免夜长梦多。智商已然下线的贾南风没有多想,依计而行,这位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皇太孙,就此一命呜呼。
得知太子已死,司马伦非常兴奋,当即调转马头,祭出一杆"为太子复仇"的大旗,率乱军冲入宫中,将贾南风一党碾成了碎渣。可怜"诡计大师"贾南风,到头来竟栽在一招稀松平常的"黄雀在后"手里,真正是身败名裂,不胜唏嘘。
当然,接下来,就是司马伦的表演时间了。
比起贾南风,司马伦明显有更高的追求,别看这厮平时贪财好色、极端猥琐,一旦动起抢班夺权的心思来,那可是一点不拖泥带水。
掌握朝政几个月后,司马伦露出了狰狞面目,在狗头军师孙秀的策划下,竟直接废黜了惠帝司马衷,堂而皇之的顶起了一挂算盘珠子。而比较搞笑的是,由于滥封官员,官帽上的貂尾数量不够,这厮灵机一动,大大咧咧地把狗尾拿来充数,总算才蒙混过关。
可见,司马伦不但破坏了游戏规则,水平还如此低下,这要是不挨揍,就真的见鬼了。
很快,司马伦称帝的消息传开,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登时暴跳如雷:"我们在外打仗,你小子却在家篡位,就算篡也轮不到你。"于是,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以及镇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三人,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
按理说,司马伦手握精锐的中央军,本该有的一拼,但无奈实在不是打仗的料,很快被三王打得崩溃,兵败如山倒。而中央军一团灭,司马伦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于是,三王进京,司马伦被赐死,惠帝司马衷复位,权力游戏迎来新玩家。
经过商议,齐王司马冏留在朝中主持大局,其余二王各回各家,局势暂时缓和。不过,好景不长,司马冏也是一大粗人,平日里除沉湎酒色以外,就是目中无人,居功自傲,到最后,还打起了惠帝接班人的主意,这让本就不甘心的司马颙和司马颖找到借口。随即,二王再度起兵,目标直指昔日兄弟司马冏。
但大军尚未出发,远在洛阳的司马冏却被人干掉了,原因很简单,司马家总算出了个英才。
当收到二王的讨伐檄文后,为以防万一,司马冏决定先行除掉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遂令部下暗中偷袭。不料司马乂太过刚猛,反手就是一招擒贼先擒王,率一百多号人关闭宫门,直冲司马冏的府邸,双方大战一天一夜,司马冏惨败,被活捉后斩首暴尸,就此垮台。
然而,司马乂的上台,并没有让司马颙和司马颖退兵,这两位兄弟得知司马冏的死讯后,面面相觑,哥们如此大张旗鼓,难道又白干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司马乂也照打不误。于是,片刻停歇之后,混战继续。
直到在战场上碰面,二王才领教了司马乂的厉害,双方大战几个月之久,占有绝对优势的二王竟折损了数万兵马,而司马乂除了缺粮以外,士气高昂,城池固若金汤。
看样子战事要耗下去了,但一个人却不这样想——东海王司马越。
见二王军队势大,洛阳城中又缺粮,司马越认为必定失败,便想出一个纳投名状的招数自保,趁乱在夜间发动兵变,将司马乂抓起来上交给了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这位晋室难得的英才就此陨落,活活被烤死。
接下来,权力格局再次洗牌,司马颖实力最强、功劳最大,顺利执掌朝政,司马颙和司马越因为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铁三角"的另外两极。
不过,走到现在,司马颖是不会傻乎乎留在洛阳的,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即定下"向曹丞相学习"的方针。具体而言,就是先加封自己为皇太弟(皇位继承人),然后率军回到老巢邺城,一边招兵买马,积蓄实力,一边遥控朝政,坐等惠帝司马衷暴毙而亡。
这个安排无疑十分稳妥,但司马颖却棋差一着,忽视了司马越的野心。
作为唯一一个留在洛阳的"铁三角"人物,看着白痴一般的惠帝司马衷,司马越暗自下定决心,大吼一声:"属于我的时代,终于来临!"于是,立即以欺君罔上为名,广发檄文,召集了近十万军队,携带惠帝一起浩浩荡荡开赴邺城,讨伐司马颖。
排场如此之大,双方免不了恶战一场,两军在荡阴相遇,结果却目瞪口呆。司马越一战便全军覆没,自己灰头土脸逃回老家不说,连惠帝也身中三箭,被司马颖抢走,可谓丢人现眼之极。
按照惯例,打了败仗就该安心等死了,但司马越终究逃过了一刀,因为他有一个好弟弟。
见哥哥吃亏,时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坐不住了,马上与安北将军王浚合谋讨伐司马颖,为增加胜算,二人不惜引鲜卑、乌桓等部族军队参战,而这也开了少数民族势力介入内战的先河。
当然,鲜卑等部族军队的战斗力的确强劲,一顿王八拳下来,司马颖被打得抬不起头。于是,危急时刻,这厮也动起"请外援"的心思,随即命匈奴人刘渊回到故土,招募族人。然而,这位后来"五胡乱华"时期的盟主,一回去便称号自立,大错就此铸成。
援军等不来,打又打不过,司马颖的部队旋即崩溃,无奈之下,只得率数十名骑兵带着惠帝司马衷逃回洛阳。但所谓破鼓万人捶,见司马颖输光了底裤,在洛阳的司马颙部将张方没有客气,很快将其与惠帝一同扣押,随后带回长安,变作傀儡,不可一世的司马颖彻底歇菜。
仗打到这个份上,形势逐渐明了,挟持惠帝、占据长安的司马颙成为西边老大,而靠着几位小弟支持,重新振作起来的司马越,成为事实上的东方霸主。由此,二人之间的决战不可避免。
不过,这场决战却很不精彩,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吊打态势。
简而言之,就是司马越以张方挟持惠帝为由,号召群雄讨伐司马颙,继而,手底下的汉、鲜卑、乌桓联军向长安进发,一路上所向披靡。于是,司马颙惊恐万分,手底下十数万"西北军"死伤大半,纷纷作鸟兽散,联军趁势攻入长安,取得最后胜利。
紧接着,司马越又抽空做了如下扫尾工作——勒死司马颖,掐死司马颙,毒死惠帝司马衷。
至此,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终于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
然而,当司马越满心欢喜地审视手中的江山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反倒冷汗直流,因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长期的混战,致使晋军主力消耗殆尽,各地民不聊生,而盗贼横行之下,叛乱势力也相继迭起,更有甚者,匈奴人刘渊早已虎视眈眈,在北方不断蚕食,这让本就依仗鲜卑人军力的司马越束手无策,战战兢兢。
但胜利者是要负责任的,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以讨伐刘渊大将石勒为名,率拼凑的十余万主力向东进发,行至项城,忧惧而死。石勒闻讯,立即出击,将随军的王公大臣及所有兵士一个不留,斩杀干净,司马越已死,挫骨扬灰,西晋最后一支正规军,就此覆灭。
于是,乌云蔽天,风雨欲来,"五胡乱华"的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