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千秋之功却被称昏君:冤枉还是咎由自取?

纵横百科 26 0

隋炀帝杨广,他的谥号,是怎么来的呢?是他的对头唐高祖李渊起的,意思是“好内怠政,外内从乱”,属于最差的一类谥号。事实上,杨广的“炀”是他独享的,中国历代君王,只有一个炀帝。隋炀帝这个君主,真的如史书和后世所言,是个一无是处的昏君吗?

可以这样说,隋炀帝可称为一个暴君,但是绝对不是昏君。他今天的坏名声,是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造成的,


网络配图

其一,他是亡国之君,繁荣的隋朝在他手里葬送,人们自然会马上联想,一定是皇帝昏庸残暴,一如明末崇祯皇帝,世人只知他亡了国,却不愿意去了解,他为了守住基业所做的努力。成王败寇,无可奈何,只得由后人评说。其二,他确实是用民过度,导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他在位修东都洛阳,三征高丽,修长城,修大运河。几乎每年都要征召大量役工。在位十几年,累计征召不下千万,其中死亡数百万人,时有“天下死于役”的说法。其三,有关他的史书和评述,都由唐人完成,隋亡于唐,唐自己带着偏见有意诋毁贬损隋人,例如,唐人说杨广是弑父篡位,但其实,现在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唐人强加在杨广身上的罪名,实际上杨广并未弑父。其四,个人私生活问题。例如,荒淫好色,大修行宫。这个笔者不做评价,荒淫属于私生活,只陈述一个事实,隋炀帝的妃子数量和子嗣数量,在历代君主中是偏少的。

之所以说隋炀帝冤枉,是因为,隋炀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其长远的考虑和伟大意义的。他唯一的错就是,就是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用民过度,可谓功在千秋,祸在当下。具体来看看他做了什么。

1,修建东都洛阳。缺点:劳民伤财。每月需役丁二百万。多有累死者。2,采用科举制。

为什么这两个放到一起说?其一,隋朝起于关中,属于关中门阀贵族,隋之前采用九品中正制,朝政大权,由关中门阀大族把持。关中门阀的大本营就在长安,迁都就是为了打破门阀对于朝政的控制,为帝国长治久安扫清一个大大的障碍。科举制其实也是这个理,科举的意义,本人在上一篇拙作已经简单分析过了,不在赘述,杨广推科举,还有一个重大的目的就为了削弱门阀实力,选拔一批南方问人治理朝政。其二,洛阳地处南北中心,便于政治中心东移,南移。控制南北的方便和物资运输的便利,另外,汉王杨谆曾于并州起兵造反,让杨广意识到,必须东移,才能更好的治理江南。


网络配图

修建大运河。缺点:劳民伤财。

意义:杨广修京杭大运河的用意,可不是后世诽谤的为了下扬州找乐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天下初定,南北虽然归于统一,但是由于经过三百年的分裂,南北又民族不同,所以矛盾很深。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京杭大运河就是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它起到沟通南北的重大作用。而事实上,大运河对于后世的作用的确大的不可估量,首先,它连接中国的东南西北,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其二,有利促进了运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大运河真正意义上是万世之功。

伐契丹,定西域,畅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恢复,使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文化经济交流得以恢复,意义重大,不赘述。

三征高丽。缺点:劳民伤财,死人多。

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伤了隋朝国本根基之战。征高丽,杨广主要是为了建立边境秩序,使高丽臣服于隋。然而。在国内已经大兴土木的情况下,仍然三次征伐高丽,于国于民,实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仅仅满足了杨广的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先后动用数百万百姓,使得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百姓,日子更加难过,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终隋覆灭。

杨广之败,其一在于,形势估计不足,急功近利,没有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最终积重难返。其二,得罪了关陇贵族势力,东都修建,科举等等,都意在削弱关陇贵族,最终杨广也是被关陇贵族中的李家灭的。其三,自暴自弃,后期局面失控,杨广索性放弃努力,开始赌博性的征讨高丽。导致最终失败。


网络配图

杨广是一个有远见,有才能,有抱负的君主,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万世江山,造福后世。于今时今日,我们当然可以说杨广做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好事大事。但是,仅仅这样就可以说他是伟大的好皇帝?显然不能,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我生在隋炀帝年间,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徭役,面对如此不考虑人民感受的君主?即便做了再多大事,谁又能轻松的说一句,这是明君?江山社稷。以人为本。抛开了这个,都是扯淡。

总而言之一句话,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而隋炀帝,就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