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总觉得比别人聪明,决定的事情始终是对的,即便是做出一些超出常规的蠢事来,他们也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或者是不得不这样做。君主既然是主子,其权威就是至高无上,既然已经决定了的事情,那就不能更改,作为下属就得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即便是错了也要坚持下去。有时候他们带着气说的一些话,谁要是在气头上违反了他们的意志,想让他们改变决定,甚至都会有性命之忧,这就需要说服君主者,不但要有智慧,需要讲求一点语言艺术,同时还要有勇气。所以说,这臣子或者是说客想要说服君主,必须是先提上脑袋。
吴举说楚庄王
楚庄王是楚国第六位称王的国君,他即位三年,从来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楚庄王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还向国内下达了一道诏令:“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伍举入宫进谏的时候,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正坐在歌舞乐人中间。伍举说:“有一只鸟落在山上,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然后告诉伍举,说:“你下去吧,我知道了。”过了几个月,庄王更加淫逸放纵。大夫苏从就入宫进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说:“我知道。但舍身而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虽死不悔。”楚庄王于是停止歌舞宴饮,开始处理政务。庄王杀有罪,赏有功,提拔重用伍举、苏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当年就灭掉了庸国。
伍举和苏从的谏阻最危险,因为楚王有言在先,谁敢谏阻他,格杀勿论。苏从进谏时,楚王还再一次提醒了这个诏令。因为两人一个智,一个忠,这才说服了楚庄王。
淳于髡说齐威王
淳于髡说齐威王和伍举说楚庄王的故事如出一辙,连对话的场景和语句都非常相似,一鸣惊人就是出自这两人的对话当中。稍有区别的是,齐威王马上醒悟,立即着手整肃吏治,齐国大治,诸侯震惊。从齐威王九年开始,整个齐威王在位期间,诸侯没有哪国敢对齐国用兵。
苏秦说孟尝君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所有的宾客都劝他不要去,他不听,执意前往。苏秦一贯的政治主张是合纵以抗秦,他害怕孟尝君到了秦国被要挟,或者是被说服,也想制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说:“人间的事情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情而已。”苏秦说:“臣这次来见您,确实不敢谈论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为了讨论鬼神之事来见您。”孟尝君接见了他。苏秦说:“这次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土偶人和一个木偶人在那儿谈话。木偶人说:‘你是西岸的泥土做成的,到了雨季,淄水一上涨,到时候你就坏了。’土偶人说:‘不对。我是西岸的土不错,我坏了后还回西岸。可是你可不一样,你是东岸的桃木做的木偶,雨季一到,淄水上涨,水就会把你冲走,到时候你还不知道要漂泊到何处。’现在的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恰如一个能吃人的虎口,您一旦进入虎口,臣不知道您能从那条路逃出来。”孟尝君因此打消了西去秦国的念头。
苏秦说服孟尝君,看起来并无危险,实际上却不然,孟尝君不让他说人间之事,那就意味着,如果这话说不好,那就有可能让他见鬼。后来,苏秦离间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又为燕国谋划攻齐而遭到燕国的怀疑,后来终于因为谋划五国攻齐事情败露,被齐闵王除以极刑——车裂。
触龙说赵太后
赵国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一定要用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让人放出话来,说谁要是再来说这件事情,她一定将唾沫吐到他的脸上。
左师触龙希望面见太后,赵太后就气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就急忙道歉,说自己的腿脚有毛病,很长时间没有来见太后了,希望太后原谅。然后又问了太后的起居饮食,说自己食欲也衰减得很,只能靠每天散步才能增加一点儿食欲。用这种拉家常的方法,太后的脸色稍稍和缓了些。
接下来触龙说,我有一个儿子,十五岁了,而我又老了,我私下里非常疼爱这个小儿子。我想能在我有生之年把他送到王宫里,希望太后成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我们妇女才厉害呢!”触龙说:“老臣私下里认为,您疼爱燕后(燕国王后,赵太后的女儿)胜过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您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掉泪,因为想到她要远嫁,也是感到伤心。燕后走了,您并不是不想念她,祭祀时总是为她祝福,希望她不要被赶回来。难道这不是替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太后说:“是。”触龙紧接着说:“从现在算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赵氏立国的时候,赵王子孙被封侯的,后继有人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说:“不仅仅是赵国,其他国家有吗?”太后说,好像也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难道国君封侯的子孙都不好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而没有功绩的原因啊!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给他很多贵重的器物,却不让他趁着现在为国家立功,将来一旦您不在了,他凭什么在赵国立住脚跟呢?所以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不够长远,您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赵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触龙的说服劝阻,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触龙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去劝说赵太后的。触龙刚进宫那会儿,前边已经有很多人劝说无效,触龙前来,太后是“盛怒以待之”,那种形势,绝对不会是向他脸上吐唾沫这般简单。
茅焦说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为王第九年(前238),嫪毐和他的母亲淫乱之事败露。嫪毐盗用秦王大印和王太后的印玺,发动京城卫队和侍卫、家臣发动叛乱,企图攻打秦王居住的蕲年宫。叛乱平定后,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并被灭族,秦王的母亲赵太后也被囚禁在雍地的宫中。第二年,相国吕不韦也受到此事的牵连而罢官。这一年,齐国有一个使者茅焦,出使来到秦国。在秦国招待使者的宴席上,茅焦对嬴政说:“秦国正以夺取天下为大事,而大王却有流放太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因此而背弃秦国。”秦王嬴政听了茅焦的话,马上把母亲赵太后从雍地接回咸阳,仍然让他住在甘泉宫。
这个齐使茅焦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但要是仔细分析一下,茅焦的劝说也有着非常大的危险。秦王嬴政差一点因为嫪毐而丢命,要不是他对母亲恨之入骨,又怎能做出囚禁太后的决定呢?嫪毐的叛乱已经平定一年多了,这当中难道就没有人出面劝说一下吗?小说家言说是已经被秦王杀死了二十七位劝说之人,并不一定完全是捕风捉影,没有人敢说和说了因此丢命都足以看出茅焦劝说时的危险。
郦食其说齐王
郦食其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汉三年(前204),刘邦派他前往齐国,说服齐王归顺汉王,共同对付项羽。
郦食其见到齐王田广,对他说:“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如果不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齐王问:“天下人心归向谁呢?”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说:“为什么这样说?”郦食其说:“汉王和项王曾在义帝面前有约,先入关者为王。汉王先入关,可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项王杀害了义帝,汉王听说之后,立即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追问义帝的处所。汉王收集天下的军队,拥立六国的后代,有功则赏,和天下共同得利,所以天下英雄豪杰都愿意为他效劳。反观项王,背弃盟约,杀害义帝,别人有功记不着,别人有过忘不掉,有功不赏,财物全归己有,不是项氏得不到重用,英雄豪杰有谁会追随他?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军队一出则占有三秦,天下大半归汉。这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如今,汉王据有敖仓的粮食、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太行要道,扼守着飞狐渡口,天下诸侯晚一点投降就会被先消灭。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存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那么危亡的时刻马上就会到来。”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话,撤出了西向守备之兵,准备投降汉王刘邦。
本来,郦食其已经大功告成,但当初刘邦还下令韩信攻齐,等到派遣郦食其说服齐国时,攻齐的命令并没有撤销。韩信非常嫉妒,一个儒生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拿下齐国,武将的颜面何在?因此趁着齐国没有防备,偷袭齐国。齐王感到郦食其出卖了齐国,就用大锅煮了郦食其。
郦食其这个说客,大概成果最大,下场也是最惨吧!
纵观这些说客,他们都是勇敢者,他们的勇气,一点儿都不必临阵杀敌的将领差。冲锋陷阵的将领还可以将敌人杀死而保全自己,说客们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他们有的因此而升官,有的因此而获利,也有的因此被杀,原因究竟何在?他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想说服对方,既要讲究方法,还要让对方知道利害关系,同时,还得要注意说服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