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纵横百科 124 0

提示: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中国人的长相是什么样的?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直是个被我们好奇也是一个被我们关心的话题。但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不管承认与否,长相都有着心理的因素,它更多来源于我们“认祖”,也是我们的历史。

现实:我们的长相变化太快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对于祖先的兴趣是我们今人共有的一个特征,因为人从哪里来和过去我们长得什么样,一直是停留在我们心中的谜团。

在说这个问题时,我先说两件小事。一件是有天我上网,看到一幅山东人祖先的复原图,险些吓了我一跳。照片上的山东人祖先下巴尖尖的,瓜子脸,下半部仿佛没什么肉,和猴子差不多,眼睛却出奇的亮,眉毛也很浓,但弯曲得没有了锋芒,尽是祥和。而头发却出奇的黑,和脸上那些浓重的汗毛以及有些古怪和满足的神情加在一起,让人真的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承认那就是曾经的我们自己。

虽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大多是人们想象的成分,但它的确能勾起人心中的那份好奇。随后,我想到了我在这里要说的第二件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甘肃一带气候不是很好,生活条件也一般,小孩子从出生到长大,脸蛋一直被风吹得红红的,人们把这叫“红儿团”。这个“红儿团”有两层意思,一是小孩子的脸是红的,一团团;另是,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像一个团体。大约到了新世纪初,“红儿团”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从甘肃人的脸上消失了。但被人曾经叫过“红儿团”的甘肃人却把这个名字很是慷慨地送给了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的青海人,说人家是“红儿团”了。我记得,有一回出差到兰州附近的一个地方办事,晚上住宾馆,几个青海人也来登记,甘肃的女服务员就很不客气地叫人家“青海红儿团”。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这样的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但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发现现在的人分明都长得漂亮了,尤其是年轻人,街上全剩下了美女和帅哥,根本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些流鼻涕甚至带豁豁(兔唇)等丑相了。扳指头一算,也就这么几年,不由感叹:人的长相变化真快!

那么,两千多年中,我们都长得什么样呢?有人抱怨古人没个照相机什么的,没能给我们留下一张照片,因而我们只能去找历史,找来历史上的那些宝贝们一一比照。

历史:还有一种长相叫认祖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不管承认与否,长相都有着心理的因素,它更多来源于我们“认祖”,也是我们的历史。

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个政权叫前秦(350年—394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多年。其首领叫苻洪,氐族人,350年占据关中,称三秦王。随后,前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东北、西域各国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关系,他们不但征服了北方草原上的柔然、库莫奚、契丹及高车,西部的吐谷浑及白兰等民族,就连当时朝鲜半岛由高句丽、百济、新罗割据,都接受前秦册封。

前秦盛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前秦的统治者为什么要给自己的政权取“秦”这个一个名字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占据的地盘为战国时秦国故地。后世为了让它与真正的“秦”有所区别,便将其称为前秦。而前秦政权奠基者苻洪是今甘肃秦安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秦人是老乡。

为什么要说为个事呢?从秦到前秦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祖国西部的大地上,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实,包括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苻洪虽然有些“认祖归宗”的意思,但我们现在很多人依然用今天的思维与眼界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苻洪是“少数民族”,有些不待见他,甚至不去了解这段历史。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即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在中国,有一个民族便够了,没必要用那么多的民族来识别自己的身份,我们都有一个名字——华夏族;而所谓“少数民族”的提法,是近现代才叫得很响的一个概念。事实和史实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变。

血缘的认同有着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当然有着长相的认同。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也因为自己的民族而深深骄傲和自豪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夏族有着古老、悠远而文明的历史。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春秋时期,在后来长城以南地区,华夏族与戎狄等族还是杂居的,华夏族的农业区与戎狄等族的游牧区还是犬牙交错的,东周天子的都城洛阳,附近就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卫国城墙上可望见戎州。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非华夏族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到战国时期,这些民族大体上与华夏族融合了,形成了一个华夏族。”(《中国民族关系论史集》142-143页)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在战国时代,燕、赵、秦三国分段修筑了长城,人为地制造了一条中原农业区与北狄、西戎游牧区的界线。同时,中原地区戎、狄等族融合于华夏族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他们放弃了游牧生活而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因此我们说,在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虽有极其久远的历史,但是中原地区形成统一的农业区,应该说是战国时期才完成的。”(《民族研究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

这就是说,在战国时期,华夏族就已经形成。然而,这个古老的华夏族长得什么样,是我们现代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而史籍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的资料少之又少。现在,就让我们将华夏族历史上的一个伟人搬出来,一起看看。

个例:秦始皇是典型的帅哥长相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国首位皇帝,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长得什么样呢?我们现代的译文说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蜂准,意思为高鼻;长目,译为大眼睛可能有些不太准确,除了大还应该有长,言下之意是眼睛不是大而圆而的那种;挚鸟膺,有人译成“鸡胸”,但这不太准确,因为“鸡胸”被现代理解为一种病,如鸡、鸽子之胸脯故称之为“鸡胸”,司马迁那会儿应该没这个概念,应为秦始皇胸肌发达更合理;豺声即是说话声音大,有些沙哑,但把它说成豺狼的声音当然有点照本宣科了。

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祖先的长相了,大气、有力而且强悍。今天,我们一些喜欢“小白”的女人可能不喜欢他这种长相,但它无疑代表了我们中间一部分人的长相。更何况,《史记》中说,秦始皇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秦始皇。赵在河北、秦在陕甘,秦始皇身上的“民族融合”成分应当非常浓。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顺便说一句,如果您觉得这是一个单一的长相,不能一概而论,那么你就去看看秦兵俑,在那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远古长相,而且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那是我们共同的民族,共同的长相,都是标准的帅哥。

秦俑,可能是秦人用手工为我们做出的集体合影了,那是中国人的标准长相。曾经,国内某杂志有一年甚至还在那里面找到了“张艺谋”、“巩俐”等等大明星,让人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据说,当年的秦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他们留着长发,并且扎了起来,是标准的国字形脸。最有意思的是翘起的胡子,让他们生动而且传神,坚毅并且充满力量。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文物:忠实记录了我们的长相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汉俑,五官周正,表情愉悦,脸上的肉仿佛比秦人多了一些,也没有秦人那么严肃、冷酷了,多出的是活泼可爱可亲。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反映了文景时期,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的生活面貌。

从秦俑看当时男人留长发、扎头发,汉朝时头发短了,有时间或者知道收拾头发了。另外,无论是秦俑还是汉俑,穿的衣服都是对襟开领衣服,衣服和裤子都较为宽松。可见,他们对衣着的要求首先是舒适。

唐俑,现在我们知道最多的是唐三彩。因为俑来代替活人殉葬的,所以在开放和发达的唐朝,俑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了起来,更加具备了生活的气息和活泼的特点。这时候的俑大致可以分为乐舞俑、女俑、胡人俑和镇墓兽。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在我们今天这个流行减肥的朝代,这时候的俑看起来有些吓人,但它们却反映出了一个朝代的气象。据说,唐朝的第一美女杨玉环也长得很肥,但她在唐朝人的眼里却是最美的。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今天一些较胖的女性朋友也许可以自我安慰——要是在唐朝,就你身上的这点肉算个啥!

宋俑,文雅、坚毅。宋朝人相对以瘦为美,俑这玩意到那会少了,大多成了画像。因为宋俑在我们今人看来胖瘦适中,所以很多人觉得特别好看,也很喜爱。他们的脸上没有苦大仇深,却有理想和信心。这时的俑有文、武俑,男、女俑及生肖俑等。武士俑大都身披铠甲、头戴兜鍪,鍪顶竖火焰形缨饰,侧面有护耳,有的向上飘起,形似双翼,手按(持)兵器,竖眉怒目,立于椭圆形底座上。文俑除手握笏板,笔直站立外,有的身体还向不同方向倾斜。女俑大多为贵妇俑和侍俑,舞俑少见。以后的事离我们近了,不讲了,这么多的形象,快看看现在的我们更像谁?(文/路生)

2000多年来,中国人都长得啥样?文化与相貌融合在一起,变化太快

标签: 吕不韦是什么生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