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纵横百科 117 0

人们一说到吕不韦,都知道他慧眼识珠,认为秦异人“奇货可居”,使其成为秦孝文王太子继而成为秦庄襄王;都知道他是秦始皇仲父;都知道他养士三千,著书《吕氏春秋》,试图从政治上弱化或改变秦始皇法家暴虐执政理念;等等。但对于其河间封地事件,司马迁《史记》中的《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吕不韦列传》《燕召公世家》《六国记事年表》等与此相关的篇章中,均无记载。这是一件怎样的事情,为什么在后来的史料中若隐若现?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吕不韦画像

事发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大量秦代竹简,后来据此整理出版了《战国纵横家书》,其中记载了吕不韦得河间十城一事。具体细节为:秦将井忌据赵攻燕,攻取了燕国两座城池。燕王为了消除这一祸患,采取了离间秦赵关系的做法,派谋臣蔡乌偷越赵国来到秦国,见到秦相吕不韦,拿出燕王信符,内容为将燕国河间十城献给他做私邑。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战国纵横家书》

据《战国纵横家书》第二十五篇《李园谓辛梧章》记载:吕不韦看了燕王的信件以后,对使者蔡乌说,自己无功怎么能受十城之地?蔡乌说,你如果真的认为对秦国没有功劳,怎么不把丞相权力让给蒙骜、王龁等大将?再说,燕国所献河间十城,原来并非秦国所有,你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秦王不忠。吕不韦听了以后,似乎感到有些道理,就向秦王如实禀告,秦王命令他接受。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从字面上看,吕不韦接受燕国所献河间十城是请示过秦王嬴政的,但是,此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45年,即秦王登基后的第三年,当时秦王并未亲政,实权实际掌握在丞相吕不韦手中,所以,在此问题上,很难排除吕不韦假借秦王名义谋私的嫌疑。《战国纵横家书》接着介绍,吕不韦接受了河间十城以后,秦与燕“为上交”,并令赵国不得攻燕。但是,赵国不听,继续攻燕,还将秦将井忌逐回秦国,秦把井忌杀死。

后来,据《战国策·秦策五》中《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一文记载,吕不韦联燕伐赵,以扩大他在河间的地盘。吕不韦派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迫使燕国把太子丹当作人质送到秦国,又派张唐前往燕国担任相国。这些活动,表面上是为加强秦燕合作,实际上是为了控制燕国。张唐辞命不行,理由是去燕国需要经过赵国,而他曾经率军伐赵,赵王也曾悬赏以求擒他。在这种情况下,吕不韦年仅12岁的门客甘罗自告奋勇向赵悼襄王游说,迫使赵悼襄王割让赵国五城予吕不韦。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燕国为了离间秦赵,向吕不韦献河间十城;赵国在吕不韦门客甘罗游说下,割让五城“以广河间之地”。可以说,吕不韦两次共计受贿十五座城池。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秦始皇陵兵马俑

斗智

战国时一座城池面积有多大?《孟子·公孙丑下》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除了各诸侯国都城以外,其他一般的城面积都不大。即使面积不大,但毕竟是十五座城,那也是具有相当规模、有一定诱惑力的。可是,对吕不韦来说,河间之地来得不像洛阳封地那样踏实。因为这十五座城是燕国赵国“献”给他的,不是秦王封给他的。

据史书记载,燕国献河间十城给吕不韦发生在公元前245年,是秦王嬴政继位后的第三年,距离他亲政还有7年;赵国献五城发生在公元前241年,距离秦王嬴政亲政只有3年时间。吕不韦心里明白,这十五座城虽然表面上是自己的“私邑”,秦王口头同意,可并没有履行过正式程序;吕不韦更明白,如果真的按照秦律封地,自己也没有功劳被封这十五座城。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这期间,吕不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秦王嬴政年少,太后赵姬只顾与嫪毐厮混,真正掌握朝中大权的就是他吕不韦。而此时的吕不韦,正在努力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他的心情比任何时期都迫切,他要在嬴政亲政前的几年内做出较大的政绩给秦王看,给天下人看,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前247年嬴政继位,吕不韦仍为丞相,这年他的门客队伍壮大至3000多人,开始编撰《吕氏春秋》;前246年,他派蒙骜伐韩,重建太原郡;前245年秦将麋公攻魏,斩首3万;前242年,他派蒙骜攻魏,占山阳等20城,设置东郡;前241年,楚春申君率韩赵魏等五国攻秦,被秦击退;前239年,《吕氏春秋》编撰完成,并悬挂于咸阳城门,在嬴政亲政前夕,将自己的施政纲领公示于嬴政。他坚信,秦王亲政以后,只要自己仍坐在丞相位置,燕国所献河间十城以及赵国五城即仍为自己私邑,就没有人敢以受贿名义奏明秦王。

正当吕不韦处于仕途顶峰时期、满怀期望试图协助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他的主公秦王嬴政不动声色而坚定地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让吕不韦消失。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登基继承王位,到前245年燕国向吕不韦贿赂十城时,嬴政15岁;前241年,赵国献五城给吕不韦时,嬴政19岁;前238年亲政时,已经22岁了。

可以说,自登基到亲政的9年间,嬴政对吕不韦在自己眼皮底下所作所为,包括嫪毐事件、燕国河间十城、三千门客、《吕氏春秋》目标指向等等,早已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只是等待亲政这一天。这一天一到,就要让吕不韦离开丞相这个位置。尤其是秦王的政治纲领,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王看了韩非的著作以后,感慨地说:“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且能与他交往,死而无憾!”可见法家思想在秦王嬴政心中多么根深蒂固,他怎么能接受《吕氏春秋》的杂家理念呢?年轻的嬴政心中更明白,吕不韦封地在洛阳,只要摘去丞相官帽,他也就没有资格去享用十五城食邑了。

人文燕赵 | 吕不韦河间之地始末

结局

前238年,嬴政亲政;前237年,吕不韦被免相;前235年,吕不韦接到嬴政信函,感到大势已去,饮鸩自杀。到死,燕国所献河间十城以及赵国所献五城,吕不韦也没有踏进过一步。

从性质而言,燕国派使者向丞相吕不韦个人献河间十城,应当是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发生的最大的一起贿赂案,只不过当时由于秦王嬴政没有亲政、吕不韦又主持朝政,没有进一步追究罢了。

燕国向秦相吕不韦贿赂十城事件的始末足以说明,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即使真刀真枪都阻挡不了,更何谈难以摆到台面上的行贿受贿私下动作!认识到这一点,是大势所趋,是政治家具备的基本功。恰恰在这一点上,燕王喜和吕不韦都在对大势判断上发生失误。

如燕王喜作为一国之君,对秦王统一六国的大势缺乏基本认识,结果自秦赵长平之战以后,屡屡决策失误:先是趁赵国国力较弱时伐赵,后来又实施刺秦,再后来又将儿子太子丹头颅献给秦军等等,这些都阻挡不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吕不韦呢,其败给秦王嬴政的根源在于过度自信,被免相职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因素,如养士三千,如《吕氏春秋》的政治导向,如在嬴政亲政后多国政要云集于吕氏洛阳封地,等等。郭沫若先生在著名的《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中评价,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政治家。秦王嬴政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将吕不韦铲除。

(李季平/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8月2日第14版)

标签: 战国杂家吕不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