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他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青门无路入清朝,滥作将军最下僚。同舍尽归身独在,晚风开印叶萧萧。”——薛能
皇太极继承清朝皇帝之位时,清朝已经是趋于独裁的形式,1641年,在战场作战的皇太极忽然收到自己最爱的妃子“海兰珠”病危的消息,当即马不停蹄地赶回沈阳,可遗憾的是,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众所周知皇太极是个情种,对于自己爱人的死,始终无法接受,长期情绪低迷,直到1643年,皇太极因为抑郁过度,无疾而终。
伴随皇太极的死,清朝一时间群龙无首,在传统上能够继承皇位的并不只有一人,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亲兄弟多尔衮,都是具有继承权的。
在出身、军工、实力、年龄等方面,两人近乎是旗鼓相当,在谁也不让谁,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继承皇位的却是一个年仅6岁的小孩“先帝九子福临”。
幕后推手
多尔衮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手遮天的人物,而豪格凭借自己的背景,能够和多尔衮拼的不相上下,两人都是属于强势的一类人,可最后却默契的各退一步,让另外一个人来继承皇位,这个人还是个6岁的孩子。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哪一方设下的陷阱,而是当时孝庄太后“庄妃”一手策划的。
福临是孝庄太后儿子,孝庄太后一生中经历过三次换朝换代,辅佐过两任皇帝,伴随着皇太极的死去,孝庄太后深知,如果自己再不有所行动,那自己和自己的儿子福临的未来将会是一片灰暗。
倘若自己眼睁睁看着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两败俱伤,到时大清必然会直接走向灭亡,于是孝庄太后先找到了皇太极的发小,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在当时掌握着大部分的兵权,作为皇太极的挚友,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在豪格这一边,可是如果豪格真的继位,必然会先衰减八旗的大部分势力,这就直接威胁到了他所掌控的权力。
而孝庄太后让济尔哈朗来支持福临,代表豪格来当福临的摄政王,这样不仅能讨好豪格,还不用损失自己所掌控的兵权,济尔哈朗听了这一举多得的法子,便接受了孝庄太后的提议。
摆平了一个阻碍后,孝庄太后又进一步的撒开了网,她找到了由皇太极亲自掌控的两黄旗大臣们,这些大臣都是皇太极的亲信,在皇太极死后,自然都是拥护豪格一方的,孝庄太后依旧是将彼此的利益连在了一起,说服了这些大臣。
伴随着内幕布局逐渐成型,孝庄太后相继又收编了礼亲王代善以及一些中间派的官员,最后才找到了最大的目标“多尔衮”。
布局的意义
孝庄太后能够说服多尔衮的原因很简单,大清的江山,几乎一半都是由多尔衮帮助打下来的,多尔衮曾错过一次继位的机会,现如今机会再次摆在自己的面前,说不心动那肯定假的。
可是面对豪格的强势,多尔衮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坐上皇位,两人必然会在大清展开一场腥风血雨,到时候整个大清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可如果自己退让了,那自己在大清的权位将会烟消云散,多年的打拼和付出也将付诸东流。孝庄太后的提议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了多尔衮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不仅能够成为有半个皇帝之称的“摄政王”,同时还不用损害大清现有的局势。
在八旗会议的最后一场会议上,济尔哈朗率先提出福临继位的提议,紧接着多尔衮等朝廷重臣一一表示赞同,孝庄太后的内幕布局也因此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场布局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但这块“蛋糕”也被分配的很均匀,各自都得到想要的东西,至于孝庄太后为什么会选福临来当皇帝,最主要福临是皇太极的嫡系血脉,坐上皇帝的位置更有说服力,而孝庄太后决定参与到这场政治博弈中来。
还有一方面是想稳定住蒙古现有的局势,蒙古出身的孝庄太后,在福临继位后能够更好的帮助蒙古,这也是她出于血脉的一点私心。
在福临继位后,多尔衮寻找机会除掉了豪格以及摄政王“济尔哈朗”,同时还不断给自己追加称号,从摄政王一直到皇父摄政王,然而多尔衮也是比较命薄,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外出狩猎不小心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