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得罪乾隆后是怎么死的

纵横百科 35 0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得罪乾隆后是怎么死的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康熙末年,张廷玉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雍正帝时期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

张廷玉在他83岁高龄的时候病逝了,这个曾受雍正重用的臣子到了乾隆这个时期却处处受排挤。作为汉朝臣子,是唯一一个有资格能死后入太庙的能人,在乾隆眼中却是被一直排挤的人,其死后墓园在哪里呢?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画像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张廷玉墓

张廷玉十分长寿,在83岁时高寿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却在乾隆当朝后饱受排斥,屡遭冷门,却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转变态度破例进入太庙,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处呢?


张廷玉墓

张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叶归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乡桐城,总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名单,受到了保护。

纵观该墓园,由方位上看,整个的朝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结构上是围绕着墓冢向四周扩散,看上去成扇状,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顶端用于摆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时用的桌子、香炉、烛台等等。墓的中间是留给后人用于跪拜的场所,左右两排分别陈设了很多座石头雕像,有动物、兵俑,还竖有碑文。张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张家家族族谱以及人物生平事迹典故的记录。

这座张廷玉的墓其实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间,它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之后由国家出资修整、重建了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来,留存至今让我们能够看到。至1983年,该张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单。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对它的赏识,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

张廷玉简介

张廷玉,康熙进士,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历任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一生享尽殊荣,死后更是配享太庙。对于这样一个权臣,张廷玉又是怎么死的呢?

  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祭(皇帝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国有大事大典,也都进行祭告。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这其中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这个无人比肩的汉臣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达50年。先后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充实《明史》、《国史馆》、《清会典》。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他真正得到重用是在雍正朝。《清史稿·张廷玉传》说:“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雍正认为张廷玉“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张廷玉所草之上谕,全合雍正本意。康熙驾崩,雍正守丧期间朝中政局不稳。此时张廷玉每日奉旨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张廷玉片刻拟就,从未出错,雍正对其大加赞扬。实际上好长时间张廷玉主要工作是担任雍正的高级秘书。

  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军机房”(又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张廷玉在军机处仅次于怡亲王允祥位列第二,他长期处机要之地最受到雍正的宠信和厚爱。《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自此以后,“奏折”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被确立下来。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是清朝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清末。张廷玉完善了清廷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运作规则,功不可没。

  张廷玉职务繁多,工作忙碌,雍正经常一天召见他两三次。西北战役,他“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到朝房,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属吏常达数十人,他即使坐在轿中也经常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


  张廷玉同雍正“名曰君臣,情同契友”。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得病,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张廷玉患病,不是联的臂病又能是什么呢?”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回乡祭祖,雍正赠给他一件玉如意,祝他“往来事事如意”。还下令“所过地方派拨兵弁护送,并文武官员迎接。”雍正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雍正视张廷玉为左右之臂、股肱大臣。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他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终身诵之。”他在修《康熙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赞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然却“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拒绝。雍正皇帝顾念张廷玉生活清苦,雍正八年(1730年),曾赏银两万两,张廷玉不敢收。雍正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资助乡里穷困者和灾民。雍正还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赏给了张廷玉,张廷玉因之号“澄怀主人”。

  乾隆二年(1737年),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被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1740年)春,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欠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雍正皇帝最赏识鄂尔泰、张廷玉这两位老臣。鉴于新君好通过处罚前朝老臣来树立威望,雍正皇帝在弥留之际,以“将来二臣可配享太庙”的方式来保护二人,彰显了雍正用心良苦,也表明雍正对张廷玉惺惺相惜的情分。

  鄂尔泰去世后,乾隆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党权势过大,开始对张氏家族抑制,还对张廷玉做出了略带侮辱性的评价:说张廷玉不过“以缮写谕旨为职”。在本朝的十几年,“毫无建白,毫无襄赞”“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说张廷玉不过是个写圣旨的,在本朝十几年没有一点辅改的功绩,只不过是因为他供职多年,如那些古时的器皿样,只是个摆设而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张廷玉因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不高兴,对他说:“朕以为,作为人臣,如果心意预先有辞官而去的想法,必将对一切事物漠然视之,敷衍了事疏于政务,年龄已到就奉身告退辞职,谁还会全力为国家管理实务?这是不能不加以辨别说明的。”乾隆实际上不想放张廷玉离开朝廷,他要亲自看着他老此终身。张廷玉从此不再敢轻言辞职一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张廷玉年逾古稀为由,准他不必早朝,遇天热,或刮风下雨,可以不必入内,他的内阁首辅位置由讷亲取而代之。张廷玉明晰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于是立即上疏请求辞去兼管吏部事务的职务,要求回乡,这次乾隆准了。张廷玉奉请入朝谢恩,奏称“蒙受世宗遗命得到配享太庙殊荣,乞求圣上将所说立为凭证。”为自己身后配享太庙之事让乾隆皇帝给他写一份保证。这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他还是写了首诗赐给张廷玉,在诗中表明不会改变先皇遗诏。第二天,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上朝代谢皇恩。乾隆很恼怒:“张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着来,也该来谢恩。为自己要赏赐时能亲自上朝,可是谢恩时就不能亲自来了,这样对待朝廷给他的莫大恩惠,好像这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乾隆的怒言被张廷玉的门生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暗中通风给他。张廷玉第三日早上赶紧进朝谢恩。乾隆见状猜想有人走漏消息,经查果然如此。乾隆十分生气:“朕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斥责张廷玉“负恩植党”,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张廷玉的朝臣见风使舵,向上进言,称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最高荣誉。乾隆谕示仍保留张廷玉配享太庙。罢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及尚书职,留任办事赎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不顾自己是永璜老师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南归故里。乾隆斥责道:“你曾待候朕讲读,又曾是定安亲王的师傅,却是这样的冷漠无情到如此地步,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吗?”还诏命把配享太庙的名单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是否够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惶恐万分请求罢允配享太庙,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遗诏,罢除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罚张廷玉白银一万五千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张廷玉的其他党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受罚。可见乾隆对张廷玉的怨恨。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岁的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谥号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庙。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对张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当他再次看到张廷玉的奏折,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致,命刻碑记之。乾隆在碑后题记,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

  古人说“老而戒得”、“七十悬车”。正因此,张廷玉七十岁后才多次请求回乡养老,绝不为过。可却因此惹了乾隆,遭受罢官、削夺爵位、免予配享的处分。

  回头看,张廷玉为清王朝日理万机呕心沥血这样了还不行,按照乾隆的观点你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样的苛刻要求,打击加上侮辱摧残,绝对够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经受的,郁闷恐惧恐怕一直伴随在其最后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廷玉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长逝。尽管他仍被恩准配享太庙,那毕竟是他死后的事情了,当事人本身不知晓,给后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