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解决开国功臣的时候 朱元璋为什么不杯酒释兵权

纵横百科 30 0

  还不了解:朱元璋和开国功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代已经有杯酒释兵权的前例了,朱元璋在解决开国功臣的时候,朱元璋为何不采用杯酒释兵权?

  功高震主军权旁落,始终都是皇帝日夜担忧的问题,尤其是武力夺权的君主,对这个问题更加敏感。而针对这个问题,历朝历代的皇帝想尽了各种方法。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皇帝需要良臣开疆拓土时,他们就是声名显贵的开国功臣;一旦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就是威胁皇权稳固的危险因素。

  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瓦解开国功臣权力的著名案例。借此机会,赵匡胤遣散了助他“黄袍加身”的将领,一举消除了下属拥兵自重的可能,成功巩固了赵家皇室的统治。

  而同样是开国之君的明太祖朱元璋,放着杯酒释兵权的先例不学,反倒是走起了大开杀戒的暴虐路线,这背后的原因也是无奈。

  一、废除丞相大杀功臣

  说到朱元璋,就很难不想起他在位期间震惊朝野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顺利登基后,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等人先后被杀,三十四个开国功臣只剩下零星几个。

  1368年,出身底层的朱元璋历经16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在应天府称帝,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稳定朝局后,朱元璋的疑心逐渐显露,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

  经过以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为代表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基本扫除了威胁到他皇权地位的功臣,将权力全部收归于皇帝一身,为他的子孙肃清代堂上的危险。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斩杀宰相胡惟庸及其同党。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宣布废除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政事分归六部处理,从此宰相一职消失在官场之中。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地方官员递交空白盖印公务文书几乎是不成文的约定,但朱元璋以舞弊欺君的罪名将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全部处死,其中一些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也被无辜冤死。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御史告发户部侍郎郭恒私吞官粮,朱元璋下旨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牵扯出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及六部官员,涉案的一干人等全部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宣称凉国公蓝玉谋反,诛杀其部下将士1.5万多人,军中骁勇战将大多被杀戮殆尽,从而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这四起大案错综复杂,尽管有些官员的确是贪赃枉法,但在朱元璋狠辣的株连严查之下,还是有不少忠臣无辜被扣上罪名,枉死在他雷厉风行的肃清代堂行动中。

  不过,既然有杯酒释兵权的先例在前,为何朱元璋没有选择温和的手段解除功臣之权,反而要选择如此暴戾的路子,招致不少骂名呢?究其根本,这不仅与朱元璋疑心过重的性格有关,更是他在江山初建、后继乏力的朝局环境中的无奈之举。

  二、出身低微生性多疑

  虽然都是开国帝王,但朱元璋与赵匡胤的出身可谓是云泥之别。赵匡胤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三辈都是出自朝堂,而朱元璋则是出身于卑微的底层市井,甚至为谋生当过和尚,四处流浪化缘。身份的差别自然造就两人不同的性格,面对下属功高震主,两人的做法也就天差地别。

  赵匡胤从小锦衣玉食,舒舒服服过着富裕的日子,接受过系统良好的官宦教育,不必担心朝不保夕。他天生有着上位者的自信,不怕被下面的人轻易夺权,失去对权力的掌控,因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慢慢夺权。

  相较而言,朱元璋则是十分敏感多疑,他过惯了被人欺压迫害的艰苦生活,争夺算计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自卑与疑心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所以他对权力的渴求无比强烈。

  这样充满自卑感与多疑感的人,有朝一日成为天下的主人,便不可避免的担忧被他人算计篡权,失去现在拥有的生杀予夺之权。深陷这样极度的疑虑之中,朱元璋选择大肆杀戮也在预料之中。

  三、国家初建财政拮据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政策,尽管各朝基本都采取这个措施,但相对而言还是有所差别。再加上赵匡胤与朱元璋夺取政权的方式有所差异,导致宋明两朝建国之初的情形有所不同。

  赵匡胤原本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受手下将领追捧“黄袍加身”,率军攻下周朝京城,结束了连年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朱元璋则是带着农民起义抗元,从小范围一步一步拓展疆域,最终拿下全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引领的战局范围大,战火蔓延的地方多,建国之后的经济也就略显萧条。

  而在另一个角度,宋代的核心位置在江南地带,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宋代对商人的态度也比较开放,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并不是太多,商税是宋代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反观明代,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延续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的态度一直是敌视贬抑,导致商人的活力不高,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

  但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农业发展萎靡,财政收入也就落后一截。在这样的状况下,赵匡胤能够拿出足够多的钱财换取功臣的兵权,送他们回乡养老,衣食无忧。可朱元璋根本没有强大的财力,足以安抚要被夺权的大臣。

  四、年事已高后继乏力

  朱元璋或许想过慢慢解决权臣,惋惜他年事已高,早先看好的太子又英年早逝,他只好用雷霆手段快速为子孙解决麻烦。当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他仅仅三十多岁,年轻力壮,即便武将反抗,他也有能力与之对抗。

  但朱元璋四十岁才当上皇帝,他疼爱的太子朱标又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离世。一个老人,既等不起慢慢卸权的时间,也无法直接直接全面引战,只能改变起初的政略。

  太孙年幼,朱元璋没有太多时间去培养,更担心百年之后太孙控制不了这些权臣。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在位之时将权臣全部剪除,给孙子留下一个干净可控的朝堂。

  总结

  由此可见,朱元璋与赵匡胤选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收权,不只是两人出身性格极大反差的结果,更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必要手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