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作为一代枭雄 两人究竟谁才是真英雄

纵横百科 26 0

  对曹操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和刘备相比,两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大汉倾颓消王气,乱世群豪从此起。

  青梅煮酒评天下,羚羊逐角论高低。

  能向溪林隐龙虎,敢驱豺豹斗熊罴(pí)。

  枭雄榜首曹阿瞒,唯有使君堪匹敌。

  如果将汉末三分林立的诸侯看作是一副扑克牌,那么两位重量级的枭雄人物:曹操和刘备,就堪称是那个时代的大小王。至于孙权,虽然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主君,但还算不上是个雄才大略的创业者,在父兄留下的良好基础上有所拓展和稳固,但如果把他放到曹操亡命江湖和刘备“织席贩履”的境地,他是很难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同样伟大的成就。

  曹操和刘备,在事业上这两位是一生的死对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成为一生的知已,彼此钦佩,心灵交互的挚友。那么,将这两位主君做个比较,谁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呢?

  我们记得,曹操和刘备在许都丞相府后花园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对“英雄”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将龙比作世间之英雄,“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如英雄得志,纵横于四海。这就是说英雄不论出身高低,虽因客观条件,某些时候会龙游浅水,虎落平川,但只要胸有腾云之志,怀藏雄才大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必然会因势而起,腾云驾雾,直上青云,一展平生之抱负。

  曹操对英雄的定义,即是指刘备,当时尚且在韬光养晦,“隐介藏形”;同时曹操又是指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凭借着风力向青云而升腾直上,必然能兴云吐雾,有所作为。两人品评天下诸侯,曹操认为:世间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同为英雄,曹操与刘备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志向高远,意志强大,勇毅坚韧,百折不挠,都谋略深长,心机城府,而又重士识才,知人善任。两人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如果细细分析下来,足以写成一部鸿篇巨制。咱们今天就从两人对同一事物的处理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一下两人之间的区别。

  曹操和刘备都搞过一件事情――天子密诏。

  大家记得,曹操当年怀藏七星宝刀刺杀董卓未遂,事情泄露,匆忙飞马出逃,回到家乡陈留,树起忠义大旗,招兵买马,“作檄文以达诸郡”,说是得到了天子秘诏,受献帝之托,号召天下英雄来聚,汇集一十八路诸侯,组成反董同盟,兴师勤王。

  刘备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刘备与曹操联手击败吕布后,同至许都朝见天子,被封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在许都期间,献帝忿恨曹操专权跋扈,在宫中以血写下秘诏,“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藏在衣带中交给国舅董承,这就是“衣带诏”。当时参与谋划除灭曹操有董承、刘备、王子服、马腾等七人。

  刘备收藏了这付诏书,一直没拿出来示之天下,直到他重回徐州,穰山之战与曹操对阵时,刘备在两军阵前“于马上朗诵衣带诏”。

  大家都知道,曹操号召天下诸侯会盟的那份天子诏书属于“矫诏”,所有诸侯都明白,这是假的,而曹操就凭着这份假诏书,就明目张胆地传檄各方,纠结了十八路诸侯,“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组成一支三四十万人马浩浩荡荡的盟军,堂堂正正地向董卓发起了挑战。

  而刘备呢?他的那份诏书是毋庸置疑的真货,但却不敢拿出来公之于众,而是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总共纠结了多少同伙呢?国舅董承、侍郎王子服、空头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西凉太守马腾,加上皇叔刘备总共七个。除了马腾手中掌握一点兵马,刘备有关张两将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实权和兵力。

  看看,这个世道就是这么有意思:一件明显是假的东西,曹操却可以拿出来号令天下,纠集起一股声势浩大的大军;而刘备拿着真的诏书,却东躲西藏,不敢示之于人。

  其实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从古至今,这种奇葩事情多了去了,假的东西可以堂而皇之地横行于世,为众人所信奉和崇仰,而真的东西却不敢暴露在阳光下,世人唯恐避之不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从这个诡异的现象来深思一下: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事物到底真的还是假的,很重要吗?大家应该记得,《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即使是很明确的造假,当大家都想要把它当成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同理,如果一个事物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不希望这是真的,也会遭到大家的质疑和否定,那它就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十八路诸侯谁还不清楚,曹操手里那份天子诏书明摆着是假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可能获得献帝的诏书,但是,如果是假的,大家兴兵会盟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合法的理由联合起来斗倒董卓,瓜分利益,扩张实力呢?所以,明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都以真的来看待,这份原本罪该灭族的“矫诏”就成真的了。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

  刘备的“衣带诏”明明是真的,但大家都怕连累到自己,成为曹操的攻击目标,天降横祸,所以大家都唯恐惹祸上身,纷纷避之不及。连在衣带诏上签名的七个人也藏着掖着,生怕消息走漏。而刘备要拿出来,大家谁敢信他,又有谁肯承认?所以大家都希望压根就没有这回事,有也成了没有。这就叫“无为有处有还无”。

  还有这么一副对联,内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任何时代都有不少大儒名宿,文学家和思想家,都书读万卷,落笔成章。但是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空有满腹经纶,笔下如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理论结合不了实践,啥也干不成,蹉跎一生,无所作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备也读过几天书,但刘备的优点是“人情练达”,凡是和刘备打过交道的人,绝大多数都很欣赏他。刘备四处流落,大家都很抬举他,公孙瓒处处照顾刘备,孔融视刘备为大才,陶谦以徐州相托附,袁绍也很尊敬他,言听计从,刘表还给他安排容身的地盘,孙权给他荆州之地,刘璋还邀请这位忠厚的同宗率兵入川。这就是刘备最了不起的地方,善堪人情。

  曹操也是个学问家,上下五千年,在历史能同时享有“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三个头衔的,从古至今都没有几个人。而曹操能够以一份根本就不存在的“矫诏”合纵天下诸侯,组织会盟,集成数十万大军,轰轰烈烈地发起一场勤王之战。为什么曹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曹操比刘备更高一筹,刘备是看破人情,而曹操则具备“洞明世事”的眼界。

  假的能够成为真的,这就是。而把假的变成了真的,这就是曹操的能力了。他看破了这个世道,而掌握住了真变假、有变无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没有兵时也能有了兵,没有粮时也能有了粮,还能让大家都相信,所以他能“望梅止渴”,还能“画饼充饥”。有了这种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夺天地造化之功,鬼神不测之术”。

  通过这些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备和曹操都是真英雄,但刘备与曹操相比,确实还差着一个很大的境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