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还是鸳蝴传奇:评高阳的所谓“历史小说”

纵横百科 121 0

    高阳的声名,如今一日胜过一日。盖因清宫戏红遍海峡两岸三地,多少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故此清代传奇故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倒也并不奇怪。而在诸多创作者中,高阳的笔头无疑是相当勤快的,从慈禧到胡雪岩,从乾隆帝到曹雪芹,从李鸿章到翁同龢,乃至于小白菜、四公子……说他是著作等身,恐怕并不夸张。许多电视剧争以高阳的作品为底本,也使作者的知名度直线上升,其中犹以《胡雪岩》为代表。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当初也是未见作品,先闻其名。对于大陆迁台的文人学者,在当今时代往往可以得到自动镀金的优遇,正所谓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么。解放后大陆的创作环境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对彼岸的文人有所期许,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所以台湾的一些作家,比如李敖、柏杨,往往在大陆获得的赞誉远远超过对他们更加熟稔的台湾省。

    高阳的作品,首先必须承认有其独特之处。高阳描摹人物往往不惜笔墨,无论人物对白还是心理活动,都可称得上细致入微。此外,高阳笔下的人都是“鲜活”的人,其一言一思,一颦一笑,都入情入理,使人信服。这些人物往往是好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言行举止往往有常人难以理解之处。高阳都会不厌其烦地先做好铺垫,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作难;再让人物按照几条思路一一整理过去,明其是而驳其非,得到不得不然的结论;最后再让周围的人一一发生心理活动,从不理解到理解,把这些行动的合理化推到一个高潮。譬如胡雪岩之与洋商斗法,陶澍之退婚另娶,都可看出我上面的分析。这种精心的描摹,有些时候甚至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让读者不能不感服于作者的用力之深。

    然而——在下笔锋一转,要来批评高先生了——这些优秀的因素并不足以让高阳担当“历史小说”高手的名号。高阳以历史小说闻名,犹以清代历史小说闻名,这恐怕是任何搜索引擎都会告诉大家的事实。凡是看到高阳作品目录的人,恐怕也不难得出类似的结论。然而(再一个然而),看事情不能不看本质。以高阳作品的内容论,其实根本与历史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那么,高阳的小说到底是哪一路呢?

    不客气地说,高阳的小说不过是借着历史这张皮,来发扬鸳蝴派的传统罢了。我说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下读过张恨水的《丹凤街》、程詹庐的《唐祝文周四杰传》等等,对鸳蝴派的风格颇有心得。兼之本人是江苏扬州人,对于上海十里洋场文人笔端的口吻,多少更熟悉一些。与所谓的山药蛋、白洋淀、黄土高原、京腔文学相比,民国很多文学家生长南国,所写故事不出江南江北,我读来就倍感亲切。民国作家叙事的风格,虽在纸上,如语耳边,常与读者对话,鸳蝴派作为民国一大文派,风格也不脱此。回到高阳,一方面其文风近乎民国,另一方面,其浓墨重彩描写的,无非小儿女心中百态,断难逃鸳蝴派这一圈圈。

    比如最近在看《印心石》一书。陶澍乃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少保。为官勇于任事,无论漕运盐政,俱有卓著政绩。而我对陶澍的印象更佳者,在于陶澍与我的家乡——扬州邗江还有特殊缘分。左宗堂题陶澍、林则徐祠联曰:“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扬州是漕运起点,又是淮盐行销重镇,有清一代举足轻重。陶澍坐镇扬州,遗爱民间,足令世人景仰。其生平大事,数不胜数;只需撮举其中一二,足可写就鸿篇巨制。而纵观《印心石》一书,只写得陶澍岳家嫌贫爱富,将女儿嫁与富家,而将婢女嫁与陶澍;陶澍因而发愤,苦练八股时文,终于中举;衣锦还乡,捷报传来之日,正是小姐出嫁之时,婢女扬眉吐气,小姐羞愧难当……此后便是陶澍官运亨通,财源广进,而小姐家破人亡的故事。如此等情节,说起来只好给冯梦龙编辑三言二拍作一素材耳,或者有益世道人心,劝诫世人不可太过势利,亦未可知;但一部“历史小说”,其内容竟如此单薄,真正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高阳的其它小说,也有通同的弊病。比如名闻天下的《胡雪岩》,也纠缠在如何讨姨太太而不让夫人知晓,知晓之后又不让夫人与姨娘致气等等情节上头。而更有甚者,作者还花费了长篇笔墨去描写胡雪岩将自己爱慕的渔家女儿转嫁给手下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可取之处,于主线条几乎也无甚关联,偏偏作者写来总是煞笔不住。行文至此,作者自己在文中借主人公胡雪岩之口说过一句话:我管的闲事太多,反而把正经事荒废了。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供状么?枝枝蔓蔓的情节写个不了,倒把主要人物弃置一旁。其实这是很多作者的通病,写到复杂的地方,对于情节的驾驭能力就要打折扣了,所以作者写得手乏,读者看得头疼。

    正如我前文所说,我并不是批评高阳小说写得不好,文笔不通畅。问题在于名与实,不相符。譬如三联出版社在《印心石》一书的封面吹嘘道:高阳的小说,写尽朝廷大政,南北吏治……说得难听一点,未免有欺骗读者之嫌。

    再赘述一点,鸳蝴派现身江湖,已近百年。无论追捧者还是批判者,至少将其视为独立的门派。高阳明明是此门中的高手,何苦替他改头换面呢?我倒以为,如能恢复高阳小说的本来面目,莫再以“历史小说”的名头唬人,至少还算对得起作者那几百万字的儿女情长吧。

标签: 历史传奇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