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谋略故事

纵横百科 99 0

应酬皇上 李巡抚智答雍正

  李某,是雍正时人,他由军官转至巡抚。李某生性受看戏,有监察官写了奏章弹劾他。雍正皇帝下诏书要他奏明看戏的情况。

  李巡抚与幕僚们商量怎样回答皇上,有人说看戏没有凭据,可以说没有看戏,有人说,看戏是为了酬谢神灵的保佑。李巡抚听了这意见。认为都不行,他说,“你们不知皇上的特点,骗不了他。我认为不如如实承认,就说我是行伍出身,不知礼节,看戏可以学习礼节;我又不读书,不知历史人物,看戏可以知道哪些人物是好人,哪些人物是坏人,向好人学习,坏人引以为戒。并且我到任已很长时间,并未因看戏荒废公务,既然皇上问我看戏的情况,今后就不再看戏了。就按我说的这样向皇上奏明,一定不会有事。”

  他的幕僚,按他的意思,为他写了奏章。雍正看了他的奏章,亲笔批准他以后仍可看戏,只是嘱咐他不要因此而影响公事。

  按:

  李某的幕僚很多,其才华都不如李某本人,他们不懂官场秘诀,李某很了解雍正,又根据自己的特点,巧妙地回答,不但解除了皇上的怀疑,而且以后可以常看戏,因为他的回答合情合理。

  杜受田巧计立咸丰

  清道光皇帝,晚年最喜爱恭忠亲王奕,欲让他继承大业。书写继承人的名字时,几次都想写恭忠亲王的名字。只是因为咸丰帝奕为人贤德,且又是长子,因此犹豫不决。杜受田当时在上书房任职,恰好是咸丰帝的师傅。他看出了道光帝的心思,自己内心想拥立咸丰帝,来建立无与伦比的功业。

  有一天,道光帝命诸位皇子去南苑打猎。按老规矩,正在读书的咸丰帝,奉命外出,临走时,一定到师傅那里请假,以示尊重。咸丰帝来到上书房,里面恰好没有别人,只有杜受田一人。咸丰入,行完礼,杜受田问他去哪里,咸丰帝说奉命去南苑打猎。杜受田对他耳语说:“阿哥到围场,只看他人射猎,不要发一枪一箭;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不要捕杀一个野物。你向父皇复命时,皇上若问你为什么不狩猎,你只说当时正是春天,一切动物都在生育的时候,自己不忍心伤害生命来破坏大自然;并且不想以弓马的技艺,与各位弟弟争高下。阿哥你只要用这些话去对答,一定能迎合皇上的心意。这是你一辈子能否出头的关键时候,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要疏忽呀!”

  咸丰帝来到狩猎场,像杜受田教的那样行事。这天,恭亲忠王捕捉到的野兽最多,正洋洋得意,见哥哥默默地坐在一边,随从垂手而立,很奇怪,应问他为什么?咸丰帝说“没有别的什么?只是今天有些不舒服,不敢骑马去追逐野兽。”

  天晚回去复命,咸丰帝没有猎物呈献,皇上问询,他以杜受田所教回答。皇上大喜说:“这孩子真有做君主的气度啊。”于是选择皇太子的主意就定下来了。

  道光26 年,道光皇帝要正式确立皇太子,再次召见有竞争力的奕,奕詝。由道光询问,考察品德,学识。

  奕詝,奕各向其师傅请教应对之策。

  奕的师傅卓秉恬要奕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皇上问到什么,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谈古论今,旁证博引,以才华赢得皇位。

  奕的师傅杜受田仍采用以品德赢得道光的信任。他说:“你若论说治国之道,勤政爱民之策,是敌不过六爷奕的,必败居下风。现只有一策,即若皇上自言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人世时,你不可多言,而应伏地痛哭,以表忠孝。”

  道光召见二人,奕谈古论今,以图博得道光的欢心,可是奕詝的伏地痛哭却赢得了道光的心,他很受感动,当即夸奖他“仁孝”。以朱笔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皇太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用汉文书“皇六子奕封为亲王。”

  按:

  奕詝以成功的官场应酬得到了皇位,他的老师杜受田,很了解道光皇帝的心理。大风皇帝一生用尽权谋,实际上很厌恶权谋,从内心深处喜爱贤德、仁厚、忠诚的人。因此,为万民选择君主,他更愿意选择贤德的奕詝。

  奕未能把握道光帝的心理,尽量显示自己的才华,谈古论今,不免显得锋芒过露,有失稳重,给人以少年轻浮的印象。奕詝不伤正在生育的动物,表现了君子的仁德和博大宽怀,第二次伏地痛哭,更是孝心可嘉,这种表现,很符合道光的心理,终于赢得了皇位。

  肃顺智救左宗棠

  左宗棠是清代历史著名的人物,他中举之后,一直没有做官,后来到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当幕僚,总揽大权有6 年之久。

  清代官场,官员们一般由幕僚处理事务,这是官场的习惯,但又规定幕僚不可把持政务,若把持政务,可以就地正法。

  湖广总督官文,与骆秉章不和,矛盾很深,一直伺机报复,恰好永州镇樊燮控告左宗棠把持政务,告到都察院后,官文就把此事报告给了朝廷。

  不久,皇上传下旨意,要官文查办,如情况属实,可就地正法。

  翰林院的编修郭嵩青在朝廷任职,消息灵通,他是左宗棠的同乡好友,为了救左宗棠他就找到王闿运,王与正受宠的权臣肃顺关系很密切。

  王闿运见肃顺,要肃顺为左宗棠说情,肃顺是官场老手,他知道说情不能没有依据,就要王找人先保荐左宗棠,有人保荐,他就可以趁机说情。

  保荐的人好找,不久,京官潘祖荫、湖北巡抚胡林翼就写了保荐书。胡在《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中称左宗棠“才可大用”还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咸丰帝一方面得到控告书,一方面又得到保荐书,心中疑惑,就问肃顺,肃顺就趁机说左宗棠有大才、在骆秉章处工作、出谋划策,很有成效,骆的功劳都是在左的帮助下建立的,现在正是天下大事,用人之时,要咸丰帝爱惜人才。又建议把官员们的保荐书抄录给官文,请他酌情办理。

  咸丰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官文接到皇上密旨,知道皇上有意启用左宗棠,也就不便再查办左宗棠了。

  不久,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补襄办军务。

  左宗棠有了正式官衔。

  按:

  肃顺是当朝权臣,在皇帝面前说话很有力量,让他救左宗棠,是选对了人。

  肃顺对官场应酬,研究得很深,他在救左宗棠时,不是自己先提出来,若自己先提,必有嫌疑,而是让地方官员保荐。保荐书一到京城,皇帝必然左右为难,一方是控告,一方是保荐,他必与肃顺商量,此时,肃顺顺水推舟,几句话就救了左宗棠。

  肃顺为何很容易地救了左宗棠,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兵势雄猛,大清正是用人之时,军事人才难得,肃顺很准确地把握了皇帝的心理。

  官文也是官场老手,接到皇帝送来的保荐书,马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应酬同僚 金农吟诗助盐商

  钱塘县的金农,客居扬州时,盐商们慕名与他结交。

  一天,有某盐商在平山堂宴请他,金农坐在首席,席上众人以古人诗句“飞红”行酒令。轮到盐商时,他说不出诗句,众人要罚他酒,商人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说他是编的。

  金农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引用很贴切。”众人要金农念出全诗,金农就吟诵道: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阑犹记旧江东,夕阳返智桃权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都佩服金农学识渊博。

  其实,这首诗是金农随口吟出为盐商解围的,商人十分高兴,第二天送他千两银子。

  按:

  虽是盐商请客,买际是官场应酬,因为盐商与官场勾结,席上所座,除盐商外,多是有学问的人,盐商附庸风雅,金农巧为解围,使盐商感激不尽,金农得千两银子,多了一个朋友。

  王守仁敬重前辈

  明嘉清初年,绍兴出了三个尚书,韩邦问、王鉴之和王守仁。韩邦问和王守仁的父亲海日翁同辈,王守仁对他十分敬重。冬至节这一天,王守仁和韩邦问都去朝堂上朝贺。王守仁当时是一位立了大功的勋臣,他身着貂蝉朝服,乘马前行。一会随从报告说韩尚书在后边。王守仁立即下马执笏,立在道旁。韩公至,也不下轿,拱拱手说:“伯安(王守仁字伯安)走好啊!我先走了!”就过去了。王守仁等他过去才上马继续前行。这个时候,韩公居然以前辈自居,而王守仁对他十分恭敬,并不因身是伯爵而自以为了不起。

  按:

  少年有为,得意洋洋,在官场中是应注意的。在官场中,年轻的官员应谨慎,对老官员要尊重,这样才能受到他们的赞同,否则就会立,甚至受到老臣们的攻击。

  王守仁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对人身修养有独到研究,为历代官员所推崇。王守仁升了官,封了伯爵,但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对老臣尊重,并不得意洋洋。就是这样,仍免不了官场的凶险。

  苏轼的人情味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出任杭州行政长官。执政不久,工商税务官,押来一个逃税人,是南剑州的乡贡进士吴味道,此人有两大卷物品,上面写有“送京师苏侍郎(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京任侍郎)宅”。显然是假的。

  苏轼把吴味道叫到跟前,问卷内是何物。吴味道惊恐不安地上前道:“我今秋有幸乡试中榜,乡人为我集钱,为赴京师的路费。用了其中的一部分钱买了200 匹建阳小纱。因为考虑路上所经的地方,一一抽税,到京师就剩下不到一半了。心中想,当下天名望高而又喜欢褒奖后人的,只有苏欧公与苏侍郎了。即使败露了,也会得到宽恕。我就伪托先生的台衔,封好了货物往北而来了。没想到先生您已到这里执政,真是罪责难逃,望先生宽恕。”

  苏轼仔细打量了吴味道,就叫来掌管文书的官吏,让除去旧封,另题自己的详细官衔,同货物一同送到东京竹竿巷苏侍郎宅,并亲自给子由写了书信,说:“老前辈这次进京,不妨明年高中皇榜,别忘了到敝处来呀。”吴味道再三拜谢。

  第二年,吴味道高中皇榜,回来写信向苏轼表示感谢,信中多警策之语,苏轼很高兴,请他来家中款待数日。

  按:

  官场应酬时,最不可小看的是赶考的举子,他们虽没官职,但前途难以预测,也许就能中个状元,反过来成了自己的上级。

  苏轼是个好官,他的人情味很浓,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出。吴味道进京赶考,冒充苏轼之名带物品,本当问罪,但苏轼同情举子的辛苦,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帮助了他。吴味道高中金榜后,自然忘不了苏轼的大恩大德。

  从动机来说,苏轼完全是同情吴味道,但从结果看,苏轼又多了一个官场上的朋友。

  王旦化敌为友

  寇准与王旦同朝为官,寇准老是攻击王旦,说他的短处,王旦却专门赞扬寇准。宋真宗对王旦说:“你尽管说寇准好,他却说你的坏话。”

  王旦说:“道理应当如此,我做宰相时间长了,布政治事过错一定不少。寇准对陛下没有隐瞒什么,益加可见他的忠直,这正是臣敬重他的原因。”

  宋真宗却认为王旦贤能。

  中书省有文件送枢密院,不合诏书格式,当时寇准在枢密院,把这件事报告了真宗,王旦受到责备,中书省的官吏也受到处分。没出一月,枢密院

  有文件送中书省,也违反了诏书格式,中书省的官使很高兴地呈送王旦,王旦却叫送还枢密院。

  寇准十分惭愧,拜见王旦说:“您有这么大的度量啊。”

  按:

  在官场上宽宏大度,可以化敌为友,加强同僚之间的关系。王旦虽不是名相,其政绩也不错,当寇准对王旦苛刻时,他不生气,不报复,终于感动了寇准。

  贾玄的机智

  贾玄陪宋太宗下围棋,很不好办,赢也不是,输也不是。开棋时,太宗让贾玄3 子,结局时,贾玄输了19 子。

  宋太宗知贾玄有意让自己,就有点不高兴,说:“再下一局,你再输了,就该杖罚了。”

  这一局,贾玄用尽了全身的功夫,下了个不输不赢,下围棋要做到不输不赢是很难的,甚至比赢棋还难。

  贾玄未输,自然不能杖责。宋太宗看贾玄仍不用真本事,就说:“你这一局,仍有假,再下一局,你胜的话,就赏你官做,要是输了,就把你扔到水里。”

  待到下完了,又是不输不赢,太宗说:“我让你先走一子,可是仍下成平局,就是你输了!”说完,下令把贾玄扔到水里。

  贾玄要被扔到水里时,他大叫:“我手中还有一枚棋子啊?”说完,他伸开手让太宗看,这样贾玄就赢了一子。

  宋太宗很为贾玄的机智而开心,哈哈大笑,就封了贾玄官职。

  按:

  伴君如伴虎,下棋赢也不是,输也不是,这类官场应酬,买在难以对付,亏得贾玄想出方法。

  曹彬谦谨躬卑

  曹彬是宋灵寿人,原本仕周,后归宋,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归宋以后,屡建功勋。诸将在平蜀乱时,竞相争抢财宝,只有曹彬秋毫无犯。因此,宋太祖更加信任他。平定南唐凯旋回京时,只叫守门人报说是在江南办完公事回来。等到勋望一天比一天高,名望荣宠日益高涨,就更加谦虚谨慎,以保全自己的俸禄和职位。

  曹彬每逢出镇藩(国门),卑躬待士,遇上计台巡视边疆,不管是朝籍省部派来的,还是地位低下的,都远远迎接,端着芴,不带随从,一个人站在路旁。使者见了,都感到惭愧和惶恐。客人和部属中,有人认为礼节太过分了,曹彬说:“这是皇帝派来暗地观察我的人啊。”畏惧和警惕竟然到了这般地步!

  按:

  曹彬是宋初比较有名的大将,他为官谨慎是必要的,自己是降将,名誉已不太好,如不谨慎,得罪了朝中权贵,就会受到谗言的攻击,甚至会失去生命。“满招损,谦受益。”不仅为官如此。就是为人,也应当如此。

  庾明智舍钱财

  刘舆在太傅府任职时,有很多人受到他的诬陷。只有庾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庾为人节俭而家产富有。刘舆就劝说太博向他借钱1000 万,希望他吝啬不肯借,就乘机找他岔子。

  在一次宴会上,太博在众宾客中间他借钱,庾己醉倒,头中落在小桌上,他用头取它戴上,慢谩地说,“下官有家财二,三千万,随公所取。”

  从此终于服了他。后来有人向庾说了此事,庾说:“可谓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按:

  庾是明智,他虽然吝啬,但他知道钱财没有生命重要,失去生命,钱财再多也无用了。当太傅向他借钱时,他很大方,终于使刘舆的阴谋破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流传了千百年,不知多少人去应验这句话。汉朝时丞相田蚡向窦婴索要良田,窦婴不给,结果被田蚡害死,这就是“人为财死”

  创业与守成

  贞观十二年九月,唐太宗问大臣们:“创建王业与守住王业哪一个难?”房玄龄说:“创业之初,与群雄并起,通过角逐而使群雄臣服,创业难啊!”

  魏征说:“自古以来,帝王的江山莫不是从艰难中得来,而在安逸中失去,守成难啊!”

  太宗说:“玄龄与我一起取得天下,九死一生,所以深知创业的艰难;魏征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所以深知守成的艰难。既然创建王业已经过去,守成王业正应同各位一起慎重对待。”

  按:

  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个话题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房玄龄与魏征由于经历不同,因此回答不同。创业难,但守成更难,创业是一世之功,守成是万世之荣,历代封建王朝,在创业之后,无不注意其守成。但又有几个王朝守住了王业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也不可能永守王业。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家族也是这样。使家族旺盛下去,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最好的写照。

  魏征妙论答太宗

  唐太宗的左右近侍者有诋毁魏征袒护亲戚的,太宗派温彦博去察问,有没有这回事。温彦博说:“魏征为人臣,不注意仪容礼貌,远避嫌疑,而被人毁谤,这应该责备。”太宗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见太宗,问:“臣听说君臣同心,是谓一体,难道有放弃陛下至今的天下大事,而专顾个人的仪容礼貌的吗?如果上行下效,还不知道国家是兴盛还是不亡呢?”

  太宗说,“我明白了。”

  魏征磕头说:“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太宗说:“忠臣、良臣不一样吗?”

  魏征说:“良臣是像后稷、契、皋陶这样的臣;忠臣,是像龙逢、比干这样的臣。良臣,自身取得美名,国君有显赫的称号,子孙流传继承,享福无穷;忠臣、自身触犯祸害遭受杀戮,国君陷入昏恶,亡国灭族,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这是良臣和忠臣不同的地方。”

  太宗说:“好。”

  按:

  古往今来,同意魏征观点的大有人在,但仔细一考虑,就会发现一个问

  题。在辅佐明君时才能做良臣,在辅佐昏君时,做不成良臣、或者做忠臣、

  或者做奸臣。

  明君们知人善任,求才若渴,昏君们排斥异己,喜爱谄媚顺从者。“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听进去逆耳的忠言,昏君怎能容许你对他进行讽谏批评,如果魏征生活在昏君,奸臣横行的时代,以他的言行,他早已做了忠臣,而做不成良臣。历史应该赞美那些敢于仗义直言的忠臣们,这是一个民族脊梁的反映,如果哪一个朝代没有敢于仗义直言的忠臣,这个朝代,即使是盛四世之时,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王珪巧言论朝臣

  王珪、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共同辅政。唐太宗认为王珪善于识别人物。唐太宗就问他:“您见识高远,通晓事理,为朕评论玄龄等,看看哪一位胜过你?”

  王珪说:“孜孜不倦时奉行国事,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奏事详明,发布诏令传达下情,臣比不上温彦博;治理繁难的政务,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以君王不及尧、舜为耻,臣不如魏征。至于清除污浊,宣扬清廉,疾恶好善,臣比他们稍强一点。”

  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房玄龄等人也认为道出了自己的长处,说他评论得当。

  按:

  在皇帝面前评论朝臣,是很危险的,一言不当,不但皇上不高兴,还可能得罪大臣。因此,当李世民要王珪评论朝臣时,他就等于接到一个热芋,拿也不是,扔也不是,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来。

  读了王珪的评论,可以说王珪是个老滑头,他的话只点明了每个人的优点,未涉及其缺点,因此博得了皇上的赞扬和同僚的欢心,由此看来,王珪是精于官场应酬的。

  陈平应对汉文帝

  汉文帝在朝廷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

  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出入多少?”

  周勃说:“不知道?”他急得汗流浃背,惭愧得不能说话。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这事的官员。”文帝问:“那主管人员是准?”

  陈平说:“陛下问断案,可以问廷尉,要问钱粮,可问治粟内史。”

  皇上说:“各事都有主管人员,那么你管什么?”

  陈平说:“主管官吏。陛下不知我们没有才能,让我们担任宰相。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理顺阴阳,调顺四时,保护万物各得其所。对外镇抚各国,对内安抚百姓,使百官各尽其职。”文帝说回答得好。

  右丞相周勃非常惭愧,下朝后他埋怨陈平说:“您为什么平时不教我怎样回答皇上的问题。”

  陈平笑道:“君居宰相之位,难道不知自己的职责吗?假如皇帝问你长安城中有多少小偷,你也要硬说出个数字吗?”

  周勃自知才能不及陈平,不久就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让陈平一个人当丞相。

  按:

  周勃是复汉的功臣,但从才华上讲,他买在不如陈平,陈平足智多谋,是位好丞相。从为人处事上周勃也不如陈平。

  周勃消灭吕氏一党,恢复汉室江山,迎接刘为帝,汉文帝任命他为丞相,是因为他功劳大。但周勃却居功自傲,每次离开朝堂时,洋洋得意,有时还与汉文帝争执。

  郎中令袁盎对汉文帝说:“诛灭吕党,这是众位大臣的功劳。如今丞相在陛下面前傲慢无礼,而陛下对他过于谦恭,失去了君臣之间应有的礼节,这是不恰当的!”

  经袁蛊一点拨,汉文帝严肃起来,后来终于因周勃无礼而罢了他的官。周勃和历史上很多官员一样,居功自傲,他不明白,皇帝操着生杀大权,有功之人更应谨慎。

  失败的交际应酬

  本篇选了一些失败的交际应酬,从中可以吸取教训。它从反面告诉我们,在公共场合,话应当怎样说,应注意哪些细节。交际应酬,是十分复杂的,一不小心,疏忽了某些环节,就会得罪朋友,甚至酿成大祸。

  例如:

  张之洞慢待袁世凯,袁后来实行报复;曾国藩的同乡不知曾的忌讳说了不该说的话,而使曾生气;洪升请客时,没有请地位低的教书先生而惹下一场大祸,灌夫因酒后失言,不仅自己丢了性命,也连累了好友窦婴等。交际应酬应谦虚谨慎,不可高傲自大,对奸诈之徒,亦应随机应变,把握分寸。

  张之洞失礼袁世凯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因母亲去世回家,路过南京。当时张之洞任江苏总督,二人相见,纵谈甚欢。袁世凯学着曹操的口气说:“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了!”张之洞颇不以为然。袁世凯还要说下去,张之洞靠着椅子睡着了。袁很生气,走出来,直登军舰,急令开船。舰长因未接到张之洞的命令,不敢同开船,袁世凯说:“你以为我北洋大臣不能杀你南洋军舰舰长吗?”舰长没办法,只得开船,等张之洞被送客的炮声惊醒后,已知袁走了,马上派人去不许开船,说张总督马上事行答谢礼。

  张之洞来到江边,舰已离岸,袁世凯在舵搂上拱拱手说:“来日再致丞道谢好了!”

  后来张之洞奉命进京晋见皇上,在京城虚度了半年,这都是袁世凯干的.

  按:

  官场应酬,是很重要的,同为总督,张之洞意在会见时睡着了,大概他有点看不起袁世凯,没有看到袁的“后劲”,正因为如此,他才大意。张之洞,字孝达,号春涛,又号无竞居士,是直隶南皮人(今河北宁津)。张之洞也算得上一大才子,9 岁读完四书五经,14 岁中秀才,16 岁中举人,26 岁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

  张之洞官场得意,由知县而知州而总督,还多次担任督管生员考试的官员。

  张之洞是官场滑头,他为慈禧“垂帘听政”旁证博引,因此很得慈禧恩宠。

  由于李鸿章淮系集团势力越来越大,清廷就把他调任胡广总督,用他牵制淮系力量。

  张之洞本是洋务派,一开始赞成光绪帝的变法,还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并捐了一大笔钱,可他看到变法必然失败时,就攻击变法,完全站在慈禧的立场上。变法失败后,他仍受到重用。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十月,光绪、慈禧先后死去,张之洞成了顾命

  大臣。早在光绪三十三年他就奉调进京,授为协办大学士,又升体仁阁大学士,担任军机处大臣,秉管学部,现在又成为顾命大臣,可谓显赫。宣统继位后,摄政王载沣欲为光绪报仇,要杀袁世凯以谢天下,张之洞认为:

  “彼今负练兵重作,辇毂之地(指京师),亦其势力所在,倘处置稍或不慎,转非国家之福。”于是就将袁削职回原籍。这一次,张之洞救了袁一命。

  张之洞1909 年8 目21 日病亡,享年72 岁,他没有看到辛亥革命以及后来袁世凯当总统及恢复帝制。

  送礼不成弄巧成拙

  庆年任两广总督,好吃甲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甲鱼,送甲鱼的人一个接一个。

  有个知县知道庆年这个嗜好,一日,有个渔人献了个特大的甲鱼,大得出奇。县令见了十分高兴,就用特大的器皿装上甲鱼、仔细地把口子封好,专门派人用快马送去。

  庆年接到礼物,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看外面的标签写的是“两广总督部堂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特大的甲鱼。庆年大怒,认为这是侮辱自己,严厉训斥这个县令,县令惊恐不知所措,赶快送了一大笔银子,才没有受到处罚。

  按:

  送礼是一门学问,也李宗吾讲的“厚黑”升官技巧的方法之一,但送得不当,会适得其反,这个知县就是最好的例子。知县知道庆年爱吃甲鱼,就操心特色大甲鱼,好容易得到一个大甲鱼,如果送得恰当,是一个讨好的机会,也许会因此升官。但县令一时疏忽,用词不当,不但没有得到赞扬,反而招来灾祸,可以说是自讨苦吃。就送礼来说,要研究时间、地点、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一言不当闹尴尬

  曾国藩殿试时,只中了三甲,做了检讨官,一生引以为憾。有人谈到这些,他就不高兴。一日,有同乡聚宴,席间有个人怕小老婆,曾国藩和他开玩笑说:“我有一个上对,请大家对:‘为如夫人洗脚’。”那人应对说:“赐同进士出身。”(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的脸刷地红了,自此疏远了这位同乡。

  按:

  这位曾的同乡,不了解曾国藩的忌讳,把同进士比作如夫人, 如夫人就是俗话说的小老婆。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字字都有讽刺的意思,此话听了自然不顺耳。

  得罪门丁生意不成

  乾、嘉年间,西洋与我国通商,只有一个口岸,钟表呢羽各种玩物,其精致工巧胜今日百倍,价格也很昂贵。当时,乾隆皇帝80 大寿,两淮盐政使办理贡品,有广东人拿来一个大柜出售,柜中有房屋门庭,门一开,有一洋人出来,对客人拱拱手,能自己研墨,取红笔书写“万寿无疆”四字,挂在壁后,然后拱手退出。人们皆以为神奇,定价5 万两。将交货款时.盐政使的门丁向广东人索费5000,广东人惊愕不给。门丁说:“明天就一钱不值了。”

  广东人不信。第二天,盐政使果然退货不买了。

  广东人琢磨不出其中的原因,慢慢打听,才知道,门丁对其主相说此物虽然精巧,全由机关控制。假设运来京师的途中有损坏,在进呈皇上玩赏时脱落了最后一个字,则奇祸就来了。盐政使深以为然,就不再购买。

  按:

  人们无不讨厌门丁,他们仗势欺人,敲榨勒索,无恶不作。但在官场上,万万不可得罪这些人,因为这些人最易接近主人,他的一句话往往起很大的作用,这个商人不谙官场奥秘,以至生意没有做成。

  洪升粗忽惹出大祸

  康熙丁卯、戊、辰年间,京师的戏班子,以内聚班为第一。当时钱塘太学生洪升著《长生殿》传奇刚刚完成,交给内聚班去演,康熙看了,十分赞赏,赐给演员们白银20 两。并且向各亲王称赞这个戏。于是诸位亲王及内阁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戏,而赏赐的数目和皇帝赏赐的一样,前前后后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

  内聚班的演员对洪升说:“我们仰仗您的新作,获得很多赏赐,请让我门举行宴会为您庆贺,凡是您的好朋友,都应当请来。”于是,选择了一个日大摆宴席,把在京城中的名流,全都请了来,可就是没请常熟县的赵征介。

  那时赵在给谏王某家中教书,于是将此事告诉了王某,让他去向皇帝禀告,说这天是皇太后去世的忌后,洪升等人大摆宴席,是不敬之罪,请按律治罪。

  皇上看了这个奏折,下令刑部予以惩处。凡参加这次宴会的士大夫和诸生,遭到除名的有50 人,益都人赵赞善、海岸的查嗣连太学生是出名的才子,后来,查嗣连改名慎行才进士及策,而赵赞善竟终身被废置不用。

  按:

  这又是一个官场应酬疏忽小节的地方,也许洪升认为常熟县的赵征介,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不放在眼里而没请他,也许洪升就不知道赵征介这个人。赵征介虽是一教书先生,但他在王爷家教书,一般来说,教书先生的地位是较高的。比如一个县令摆宴席,一定得排两席,一席由师爷坐正位,一席由教书先生座正位。教书先生往往与主人关系密切。

  赵征介这一类人,自卑心很强,虽为他无官无权,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小节也就更加注意。洪升请了京中名流,唯独不请自己,这就触动了他“自卑”的这根弦,惹恼了他,而恰好又有把柄可抓,于是掀起了一场大案。洪升的另一疏忽是没有记住那一天是皇太后的忌辰。

  张玉良倒看书札

  张玉良出身行伍,后来做了提督,一个大字也不认识。陈子壮、于兰溪到军营去拜会他。恰好有紧急公文到,张玉良拆阅,一个劲地点首皱眉,后来才交给随从,叫送到文案处去。陈子壮问公文说的什么事,张提督只是笑笑,却不回答。陈子壮心想一定是机密、不肯公开。过一天又看到张玉良拿着 颠倒着看,心中格外疑惑,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张玉良不认识字,特意这样做以掩人耳目。

  按:不仅官场上加此,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明明是大老粗,想装成有问学的样子,明明是文弱书生,却抬胳膊踢腿,想装作威武。这就是心理互补吧!

  张玉良出身行伍,当带一小队人马时,不用什么学问,一旦为一方将帅,来往公文就多起来,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就不方便了,特别在公共场所,不识字会被人笑话,因此,张玉良才故意做做样子。

  张玉良毕竟“做贼心虚”不冤忙中出错,以致被人看出破绽,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官场应酬的繁杂是一般人想象不出来的,既要照顾同僚的面子,又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在官场真是太累了。

  拍马失误皇帝大怒

  明朝嘉靖26 年,朝见皇帝的仪式结束后,皇帝下诏书,嘉勉各地来京朝见的官员。这不过是按旧俗例行公事罢了!

  给事中陈棐将诏书随意发挥,写成了10 首箴言诗呈上。皇上大怒,说陈棐舞文弄墨,想把诗等同皇上的诏谕.以训示百官,极端狂妄自大,不守本分。令他写出罪状。

  陈棐认了罪,于是被降职调到外地去做官。

  按:

  陈棐只顾拍马,不小心拍到马腿上,挨了一蹄子,真是罪有应得。拍马拍得过分,让听者肉麻,怎不受责。

  也许皇上想趁此表明自己是一代明君,自我标榜一番,陈棐就成了祭台的羔羊。

  愚蠢县丞不识泰山

  姚广孝官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一次,他在松下散心,拖着鞋子,不带随从,一个县丞见了他喝斥道:“过来?”姚广孝照样走他的,县丞生气了,打了他一顿鞭子,还审问了他。少师还是不吱声,县丞让人把他捆了,搁在一边。随行人中有人认识少师,说:“这人是姚少师啊!”

  县丞十分恐惧,伏在地上请罪。少师慢慢地说:“暂时送到郡里关起来,明天放他出去。”他又对太守说:“这些秀才官吏太不明情理了。一个云游四海的野僧走路有什么惹他们生气呢?生气不说还要加以鞭笞。我昨天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不加治他的罪了。”

  按:

  姚广孝说的对:一个行路的野僧又怎么惹他们生气呢?在官场中,有些小官,一向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惯了,看到不顺眼的人,就加以训斥,甚至打骂,以示自己的威风,这样的人心胸狭窄,是做不了大官的。像这样例子,有很多。

  明朝时,高举御史,卸任后隐居乡间。一天,他乘小船进城,遇上郡守在城楼上观看龙舟比赛。郡守见高举旁若无人地端坐船中,很生气,将他逮捕,命令他写供词。高举写出绝句一道:

  皇后升遐未一年,

  今春先帝又宾天。

  江山草木皆垂泪,

  太守如何看画船。

  太守知道是高举御史,很惭愧。邀请他入堂小坐,高举拂袖而去。以上这位太守,也是与县丞一类的人,看别人坐在船中,就不顺眼。可是,当他们一旦知道被侮辱的人的真正身份时,就好上谄媚讨好,浑身上下像散了架。

  这些官场上的变色龙,对穷人凶狠,对上司百般讨好,点头哈腰,实是官场上的蛀虫,只干坏事,不干好事。

  沈万三之死

  沈万三是金陵巨富。朱元璋攻下金陵后,打算扩大它的外城。当时正值战乱,国库空虚,难以完成这项工程。

  沈万三愿意承担工程的一半,他们同时开工、沈万三比朱元璋早三天完成。

  朱元璋斟酒慰劳他说:“古代白衣天子,号曰素封(无官无爵而有资财的人),您就是是啊。”其实他心里并不高兴。

  沈万三有田靠近湖边,就修了一道石岸用来保护自己的田地不受淹。太祖讨厌他太富,就单独对他的田地抽税,每亩九斗十三升。想杀他,一时没有理由。恰好沈万三用茅山石铺苏州街的街心,朱元璋就说他谋反,杀了他,又查抄了他的家产,没收入官。

  按:

  沈万三死得好冤枉,没有犯法,为皇帝出了力,反而被杀,太可悲了。沈万三不懂官场权谋,缺乏官场应酬的基本常识,一个商人,无论多么富有,生死都操在有权势的人手中,怎么可以与皇帝比富斗富呢?怎么可以比皇帝早三天完成呢?他的正确做法是把金钱献出来,让朱元璋自己修,这样必能讨好朱元璋,也许能弄个一官半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富贵无不资助竞选,与权势勾结,真利害他们是明白的。

  秦始皇铲除嫪、吕势力

  秦始皇13 岁登基, 22 岁亲政,亲政之日,就展见出他的雄才大略,一举措败嫪集团,独揽权柄, 秦始皇未亲政前,大权握在相国吕不韦和嫪毐手中。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名异人,后改为子楚。子楚是秦国的公子,被当作人质留在赵国。

  邯郸的大商人吕不韦看中了子楚这个奇货,他就结交子楚,用重金买通秦国的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吕不韦还将已怀孕的妾夏姬献给子楚,企图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王位。

  孝文王六年(公元前250 年),秦孝文王死,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因功被封为相国、文信候,食河南雒阳十万户,还兼任太子赢政的师傅。

  赢政元年(公元前246 年),秦庄襄王只做了不到4 年皇帝就死了,年仅13 岁的秦王赢政继位,由其母临朝听政,尊吕不韦的相国,号称“仲文”(即次文)

  吕不韦谋国的计划得以实现,朝中大权尽旧吕不韦掌握。

  吕不韦也是一个有才华的相国,在他治理下,秦国人才济济,国势保持强盛的劲头,在当时的七国中,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吕不韦不仅有治国之才,则精通学问,在他的主持下,由其宾客们“上观尚书,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兼儒墨”、“合名法”而撰成了《吕氏春秋》一书,公布于咸阳城门之上。书中提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并指出对其书有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

  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死后,仍与皇太后私通,由于他政务繁忙,无暇也无精力应付太后的欲望,且怕事发后祸及自己,就想找一人代替自己。

  秦时的风俗是:农忙一罢,国中纵乐三日,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进行表演。

  有一个嫪毐其阳具有名,妇人们争相与他淫乐,嫪犯罪,吕不韦将他救出,留在府中。

  到了纵乐之日,吕不韦以桐木为车轮,使嫪以其阳具寄于桐轮之中,轮转而具不伤。市人皆掩口大笑。

  太后听说这件事,私下里问吕不韦,有欣羡之意。

  吕不韦说:“太后想见此人吗,我请他来。”

  太后笑而不答,良久说:“你说着玩吧!此外人,怎么能入宫内。”

  吕不韦说:“臣有一计在此,使人揭发他的旧罪,罚以腐刑,太后行重赂于行刑者,诈为阉割,然后以宦官给事宫中,可长久。”

  太后大喜。

  不久之后,吕不韦依计将嫪送入宫中。太后夜令侍寝,试之,大畅所欲,以为胜不韦十倍。

  吕不韦以此得脱,专心务政。

  太后与嫪相处如夫妇,太后不久怀孕,就移到雍州去住。太后与嫪住在雍州宫中,两年连生二子,筑密室藏而养之,太后与约定,等赢政死时,以其子继之。

  太后又把嫪封为长信侯,并把山阳”河西太原郡做为嫪的封地。而且在政事方面,事无大小皆决于嫪。

  年少的赢政将这一切看在眼中,但他还没有亲政,大权掌握在母后手中,此时他还不具备剪除嫪的能力,因此不动声色。当时官宦中流传着“与反乎?与吕反乎?”,太后与嫪集团,左右朝政,严重危害着秦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更不利秦王政统一天下大志的实现。秦皇九年(公元前238 年),22 岁的秦王政要行冠、佩剑典礼,标志着国国亲理政事管理国家的开始,这就必然要爆发秦王政与嫪集团的争权斗争。

  四月,当奏王政要举行典礼之际,嫪盗用国王玉玺和太后玺征发县卒、卫卒、官骑等军队发动武装政变,向秦王政居住的靳年宫进攻。

  秦王政派相国昌太君、昌文君率兵镇压,战于咸阳。百姓传闻嫪造反,亦助王兵与嫪兵战,嫪兵败。参加叛乱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20 人被杀,车裂了嫪并不其宗族,其舍人发配到蜀地4000 余家,同时把太后幽禁于咸阳宫,杀掉了她与嫪所生的两个儿子。

  第二年,秦王政以嫪事牵连吕不韦。免去其相国职务,遣出都城,往河南本国居住。由于吕不韦为一代名相,别的诸侯国派使者看望他,秦王怕为他国所用,就又给吕不韦写了 ,斥责他:

  君何功于秦,而封户十万?君何亲于秦,而号称仲父?秦之施于君者厚矣!嫪之逆,由君始之,寡人不忍加诛,听君就国。君不自悔祸,又与诸侯使者交通,非寡人所以宽君之意也。其与家属徙居蜀郡,以郫之一城,为君终老。

  吕不韦接书读完,大怒:“吾破家扶立先王,功孰与我?太后先事我而得孕,王我所出也,亲孰与我?王何相负之甚也!”

  少顷,又叹曰:“吾以贾人子,阴谋人国,淫人之妻,杀人之君,灭人之祀,皇天岂容我哉?今日死晚矣?”遂置鸩于酒中,服之而死。

  秦王政执政后,在两年之中解决了嫪和吕不韦,将政权集中在一人之手,初展了他的雄才大略。

  阳奉阴违

  庞涓用计害孙膑

  孙膑下山到魏后,就开始了与庞涓的第一次较量,这次较量孙膑是防守者,庞涓是主动进攻者。确切地说是庞涓设计下了陷井,陷害孙膑,孙膑开始不知庞涓的计谋,当他中计之后,立即利用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首次较量,孙、庞各用一计。

  孙膑行到魏国,即寓于庞涓府中。

  孙膑谢宠涓举荐之恩,庞涓待孙膑也十分热情。第二天,同入朝中,遇见魏惠王,惠王走下台阶,迎接孙膑,其礼甚恭。

  孙膑下拜说:“臣乃村野匹夫,承蒙大王礼聘,不胜惭愧!”

  魏惠王说:“黑子盛称先生独得孙武秘传,寡人望先生之来,如渴思饮,今蒙降重,大慰户生!”惠王又对庞涓说:“寡人欲封孙先生为副军师之职,与卿同掌兵权,卿意如何?”

  庞涓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乃臣之兄也,岂可以以兄为副?不若权拜客卿,侯有功绩,臣当让爵,甘居其下。”

  惠王准奏,即拜孙膑为客卿,赐第一区,亚于庞涓。

  客卿者,半为宾客,不以臣礼加之,外示优崇,不欲分兵权于膑也。

  自此孙、庞频相往来。

  庞涓知孙膑得有师傅独传的《孙子兵法》,一心想打探出来。

  一日,庞涓设酒宴,请孙膑赴宴,酒中因谈及兵机,孙膑对答如流。等到孙膑问主庞涓数节,庞涓不知出于何处,及佯问道:“此非孙武子《兵法》所载吗?”

  孙膑一点疑虑也没有,就说:“正是。”

  庞涓说,“愚弟昔日亦蒙先生传播,自不用心,遂到遗忘。今日借我看一看,不敢忘极。”

  孙膑说:“此韦经先生注解详明,怀原本不同,先生只让我看了三日,便即取去,亦无录本。”

  庞涓说:“史长还记得吗?”

  孙膑说:“依稀尚存记忆。”庞涓想让孙膑传授《孙子兵法》,过了数日,魏惠王欲试孙膑的能耐,乃阅武于教场,使孙,庞二人,各演阵法。

  庞涓布的阵法,孙膑一见,即能分说此为某阵,用某法破之,孙膑排成一阵,庞涓茫然不识,私问于孙膑。孙膑说:“此即‘颠倒八门阵’也。”

  庞涓又问:“有变乎?”

  孙膑说:“攻之则变为‘长蛇阵’。”

  庞涓探了孙膑的话,先报惠王说:“孙膑所布,乃‘颠倒八门阵’可变‘长蛇’。”

  一会,惠土问孙膑,所对相同。惠王以为,庞涓之才,不弱于孙膑,心中甚喜。

  庞涓回府,心想:孙膑之才,大胜于我,若不除之,异日必是对手。

  庞涓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计,孙膑是齐国人,齐国是魏的敌对国家,整例孙膑,需从齐国入手。

  一日,庞涓私下对孙膑说,“吾兄宗族俱在刘邦,今兄己任魏国,何人遣人迎此至问,共享富贵?”

  孙膑垂泪说:“子虽与我是同学,不知道我家门之事。我4 岁丧母,9岁丧父,是叔父把我养大。叔父仕于齐康公为大夫。及田太公迁康公于海上,尽逐其故臣,多所诛戮,吾宗族离散,叔与从兄孙平,孙卓,带我避难奔周,因遇饥荒,将我佣于周北门之处,父子不知所往。我后来长成人,听邻人说鬼谷先生道高,心中向慕,就单身前往求学。又复数年,家乡沓无音信,岂有宗族可问哉!”

  庞涓一听孙膑没有宗族,十分泄气,但他又不甘心,又问道:“然则只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

  孙膑说:“人非草木,能忘原本?先生于否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今已作魏臣,此话不须提起矣。”

  庞涓探了孙膑的情况,假装着说:“兄长之言甚当。大丈夫随地立功,何必故乡也?”

  约莫过了半年,孙膑将以前说的话都忘了。一日,朝罢方回,忽有汉子似山东语音,问他说:“此位是孙客卿否?”孙膑将来人唤入府中,问其来历。

  那人说,“小子姓丁名乙,临淄人氏,在周客贩,令兄有书托某送到鬼谷,闻贵人已得仕魏邦,迁路来此。”

  那人说罢,将书呈上,孙膑接书在手,折开观看,上面写道:愚兄平卓字达贤弟亲览,吾自家门不幸,家族荡散,不觉已三年矣。向在宋国为人耕牧,汝叔一病即世,异乡零落,若不可言。今幸吾弟就学鬼谷,良玉受琢,定成伟器,兹因某客之便,作书报闻。亲早为归计,兄弟复得相见!

  孙膑得书,信以为真,不觉大哭。

  丁乙说:“承贤兄吩咐,对贵人早早还乡,骨肉相聚。”

  孙膑:“我已仕于魏,此事不可造次。”

  孙膑款待丁乙酒饭,付以回书,前面叙述思乡之情,后面说:“弟已仕于魏,不能随便回去,以后建功立业后,再接兄团聚。”

  孙膑写好回信,又送了丁乙黄金一锭为路费。丁乙接了回书,当不辞去。

  那人哪里是丁乙,乃是庞涓手下的心腹。庞涓在喝酒时套出孙膑家底,就伪作一书,令心腹装作商人,投书见孙膑。孙膑兄弟自少分别,连手迹都不能分辩,遂认以为真了。

  庞涓得了孙膑的回书,就仿佛孙膑的笔迹,改书几句为:“弟今身仕魏国,心悬故土,不日当图归计。倘齐王不弃微长,自当尽力。”

  庞涓入朝见魏惠王,屏去左右,将伪书呈上说:“孙膑果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私通齐使,取有回书,臣遣人截于效外,搜得在此。”

  魏惠王看罢说:“孙膑心悬故土、岂以寡人末能重用,不尽其才耶?”

  庞涓说:“孙膑祖武子为吴王大将,后来仍旧归齐。父母之邦,谁能忘情?大王虽重用膑,孙膑已恋齐,必不能为魏尽力。且孙膑才不下于臣,若齐用为将,必然与魏争雄,此大王异日之患也。不如杀之。”

  惠王说:”孙膑应召而来,今罪状末明,遽然杀之,恐天下议寡人之轻士也。”

  庞涓说:“大王之言甚善。巨当劝说孙膑,若他留魏国,大王重加宫爵,若其不然,大王发到微臣处议罪,微臣自有区处。”

  庞涓辞了惠王,往见孙膑。见了孙膑,庞涓假星星地说:“闻兄已得千金家报,有这事吗?”

  孙膑是忠直之人,全不疑虑,遂对庞说:“是的。”又向庞涓说了书中要他还乡之意。

  庞涓说:“弟兄久别思归,人之至情,兄长何不与魏王暂请一二月之假,归省坟墓,然后再来?”

  孙膑说:“恐主公见疑,不允所请求。”

  庞涓说,“只试请之,弟当从旁力赞。”

  孙膑说,“全仗贤弟玉成。”

  是夜,宠涓又入见惠王,奏说:“臣奉大王之命,前往劝说孙膑,孙膑意必不愿留,且怨望之语,若目下有表章请假,主公便发起通齐使之罪。”

  惠王点头。

  次日,孙膑果然进上一通表章,乞假月余,还齐省墓,惠王见表大怒,批表尾云:“孙膑私通齐使,今又告归,显有北魏之心,有负寡人委任之意。

  可削其官秩,发军师府问罪。”

  军政司奉旨,将孙膑拿到军师府来见庞涓,庞涓一见,故作吃惊道:“兄长何为至此?”

  军政司宣魏惠王之命,庞涓领旨后,问孙膑说:“吾兄受此奇冤,愚弟当于前力保。”

  庞涓说后,命舆入驾车,来见惠王,奏说:“孙膑虽有私通齐使之罪,然罪不至死。以臣愚见,不若则而黥之,使为废人,终身不能退归故土。既全其命,又无后患,岂不两全?微臣不敢自专,特来请旨?”

  惠王说:“卿处分最善。”

  庞涓辞回本府,对孙膑说,“魏王十分恼怒,欲加只极刑,愚弟再三保奏,恭喜得全性命,但须则足黥面,此乃魏国法度,非愚弟不尽力也。”

  孙膑叹了一口气说:“吾师说,‘虽有残害,不为大凶。’今得保首领,此乃贤弟之力,不敢充报!”

  庞涓唤刀斧手,将孙膑绑往,剔去双膝盖骨。孙膑大呼一声,昏绝倒地,半晌才苏醒过来。又用针刺面,成“私通外国”四字。以墨涂之。庞涓假意啼哭,以刀疮药敷孙膑之膝,用帛缠裹,使人抬至书馆,好言劝慰,好食将息。

  约过月余,孙膑疮口已合。只是膝盖骨既去,两腿无力,不能行动,只好盘足而坐。

  孙膑已成废人,终日受庞涓三餐供养,甚不过意。庞涓乃求孙膑传示鬼谷子注解孙武兵书,孙膑概然应允。

  庞涓给孙膑竹简,要他缮写。孙膑写了不到十分之一,有苍头名唤诚儿,庞涓让他伏侍孙膑,诚儿因见孙膑无享受免枉,反有怜悯之意。忽庞涓召诚儿至前,问孙膑缮写了多少。

  诚儿说:“孙将军为两足不便,长眠短坐,每日只得写二、三庞涓怒道:“如此迟慢,何日写完,你可与我且去催促。”

  诚儿下来问庞涓的近诗,“军师央孙君缮写,何必如此催逼?”

  近侍说:“你有所不知,军师与孙君,外虽相恤,内实相忌,所以全其性命,单为欲得兵书。缮写一完,便当绝其饮食。你切不可泄漏。”

  诚儿是个心善的人,密告孙膑,孙膑听了大吃一惊,心想:“原来庞涓如此无义,岂可传以《后法》?又想:“若不缮写,也必然发怒,我命旦夕休矣。”

  孙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计策。

  当天晚上,进餐的时候,孙膑正举着,忽然昏愦,作呕吐之状,良久发怒,张目大叫道,“你可以毒药害我?”将瓶瓯悉拉于地,取写过的竹简,身火焚烧,扑身倒地,口中含糊大骂不绝。

  诚儿不知有诈,慌忙奔告庞涓。庞涓次日亲自来看,孙膑痰诞满面,伏地呵呵大笑,忽然大哭。

  庞涓问他:“兄长为何而笑?为何而哭?”

  孙膑说,“我哭则笑魏王欲害我命,我有十万大兵相助,能奈我何?我哭则哭魏邦没有孙膑,无人作大将也!”说罢,复睁目祝涓,磕头不已,口中叫“鬼谷先生,乞救孙膑一命!”

  庞涓说,“我是庞某,休得认错!”

  孙膑牵住庞涓之袍,不肯放手,乱叫,“先生救命!”

  庞涓命左右扯脱,私问诚儿道:“孙膑病症是几时发的?”

  诚儿说:“是夜来发的。”

  庞涓上车而去,心中疑惑不已。恐其假装有病,欲试其真伪,命左右抱入猪圈中,粪秽狼藉,孙膑披发覆面,倒身而卧。再使人送酒食与他,诈云:“我小人哀怜先生被则,聊表敬意,无帅不知也。”

  此等劣什,孙膑一眼就能识破,于是怒目狰狞,骂道:“你又来毒我?”

  将酒食倾翻地下。使者乃拾狗屎及泥以进,膑取而食之。于是报庞涓,庞涓说,“此真中狂疾,不足为虑矣。”自此纵放孙膑,任其出入。孙膑或朝出晚归,仍卧猪圈之内,或出而不返,混宿市井之间。或谈笑自若,或悲叹不已。市人认得是孙秣卿,怜其病疲,多以饮食遗之,孙膑或食或不食,狂言诞语,不绝于口,无有知其为假疯魔者。

  庞涓吩咐地方,每日清晨,具报孙膑所在,尚不能置之度外。

  时墨翟云游至齐,客于田忌之家,其弟子禽滑从魏而至,墨翟问:“孙膑在魏得意何如?”禽滑将孙膑被则之事,述于墨翟。翟叹道:“我本欲推荐孙膑,反而害了他。”于是将孙膑之才,及庞涓妒忌之事,转述于田忌。

  田忌言于威王说:“国有贤臣,而令见辱于异国,大不可也!”

  齐威王说,“寡人发兵以迎孙膑如何?”

  田忌说:“庞涓不容孙膑仕于本国,肯容仕于齐国首欲迎孙膑,须如此恁般⋯ .密载以归,可保万全。”

  齐威王用其谋,即令客卿淳于髡,假以进茶为名,至魏欲见孙膑。

  淳于髡领旨,押了茶车,捧了国书,竟至魏国。禽滑装作从者随行。到魏见了魏惠王,致齐侯之命。惠王大喜,送淳于髡于馆驿。禽滑见孙膑发狂,不与交言,半夜私往侯之。孙膑靠井栏而坐,见禽滑张目不语。禽滑垂泪说:

  “孙卿困至如此地步?我乃墨子之弟禽滑也。吾师言孙卿之挽于齐王,齐王

  甚相倾慕,淳于公此来,非为贡茶,实欲载孙卿入齐,为卿报则足之仇耳!”

  孙膑泪流如雨,良久说:“我已分死于沟渠,不期今日有此机会,但庞涓疑虑太甚,恐不便挈带,如何?”

  禽滑说,“我已定下计策,孙卿不须过虑,俟有行期,即当相迎。”约定只在此处相会,万勿移动。

  次日,魏王款待淳于髡,知其善辩之士,厚赠金帛。

  淳于髡辞了魂王欲行,庞涓又置酒长亭饯行。禽滑先于是夜将温车藏了孙膑,却将孙膑认服,与厮养王义穿著,披头散发,以泥土涂面,装作孙膑模样。地方已经具报,庞涓以此不疑。淳于髡既出长享,与庞涓欢迎而别。

  先使禽滑驱车速行,亲自押后。过了数日,王义亦脱身而来。地方但见肮脏衣服,撒做一地,已不见孙膑。即时报知庞涓,庞涓怀疑孙膑投井而死。使人打捞尸首不得,连连访案,也无所得。庞涓恐魏王见责,左右只将孙膑溺死申报,也不怀疑他投奔齐国。

  这一段孙、庞斗智,共有三个计谋,庞涓用了“笑里藏刀”之计。兵法上说:“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意思是让对手相信我方的诚意,使他麻痹大意,我方则暗中策划,以适当的时机攻击敌人,这就是暗藏杀机,外示和好内心刚坚的谋略。

  庞涓正是表面上与孙膑友好,而暗中加害于孙膑。李宗吾在《厚黑学》一书中说曹操心黑,实际上庞涓一点也不亚于孙膑。这场官场角逐,双方用尽智慧,庞涓如此心狠,孙膑为什么又能死里迩生呢?

  庞涓的失误是因为他的贪心而致,如果庞涓不是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十三篇,干脆将孙膑杀掉,那么孙膑后来也就不可能仕齐,这样也就不会有战场上的敌手,以致庞涓惨死马陵。庞涓的失误还表现在,当孙膑诈讽时,孙膑对他已无用处,为什么不杀他呢?特别是齐国的真正使者到来时,为什么不将孙膑关起来呢?也许庞涓认为,孙膑已成残疾,脸上又刺了字,无法再出仕做官。他考虑错了,不做官,就不可当参谋人员吗?

  庞涓的贪心导致他失误,为什以战场惨败埋下祸根!

  事实上,假如庞涓把孙膑杀了,不学《孙子兵法》十三篇,也能在魏得意,因为孙膑既除,他无对手。

  孙膑的失误是显而易见的,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将兵家智谋用于政治斗争,他太轻易相信别人。他信庞涓有情可原,因为二人是同学,又是结拜兄弟,但是相信关信人就错了。齐国与魏国关系不好,孙膑又是齐国人,孙膑仕魏,易引人怀疑,初入仕途的孙膑应充分注意这一点,而他恰恰犯了这方面的错误。

  庞涓对孙膑的心理了解得比较充分,他知道善良的人对亲情比较重视,思乡的理比较重。这正是孙膑的弱点,庞涓抓住了孙膑的这个弱点,因而他笑里藏刀的计谋就得呈了。

  孙膑在生命遇到危险时,终于醒悟过来,于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求得生存。

  兵法上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这是一个假痴不癫的计谋,作为政治权术,是指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装疯卖傻,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报负。以求得生存,在适当的时机,再像雷电一样发挥自己的威力。这个计策是一个需要表演的计策,孙膑成功的表演瞒过了老奸巨滑的庞涓,从而躲过了杀身之祸。

  田忌、淳于髡、禽滑这些人用的计策则是金蝉脱壳之计,此计是转在战斗中,为了转移主力,而保持原有的阵形,造成还原地守围的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怀疑,不敢贸然进攻。

  兵法上将此计概括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淳于髡等用别人假扮孙膑,使孙膑得以脱壳,顺利回齐同。

  政治斗争是残醒无情的,往往精于军事的人在政治上十分幼稚,后来的汉代大将韩信等人,在立下战功,刘邦取得天下之后,一一被杀,是最好的例子。

  道光的失策

  道光皇帝即位初,每天披阅奏章,高至一尺多。如果不一一过目。怕被欺骗,若全看太累。于是问大臣曹振镛。(曹振镛说:“皇上日理万机之余、

  抽看几本就行了,发现有的字笔划写错了,用红笔批出来,交给臣下传阅,臣下伊然不敢马虎了。”道光就听其言。于是大臣们都迎合这种风气,以为奏章尚且如此,何况应试的卷?竟发展到对字体的一点、一画的长短、肥瘦也百般挑剔,把这看成是挑选人材的大事。

  按:

  道光皇帝说不上英明帝王,不过未划入昏君之列,清朝的皇帝,且不论真为政的好坏,仅就个人品质来说,正明朝的皇帝好得多,因此,昏君传上没有清朝的帝王。大概清朝的皇帝感觉到身是少数民族,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正是“高贵”感的一种折射,因而清朝皇帝比较勤奋。道光皇帝,想做一个好皇帝,可惜他才华不足。曹振镛的话,绝不可取,

  皇上阅奏章,关键要看真含意,怎么可专看笔划呢?

  上边好之,下边从之,结果引起流敝,影响到录取人材的考试。

  这正是道光帝的失策啊。

  雍正的特务统御术

  太凡皇位来得正的天子,都采用正统的柔刚,而皇位来得不正的则采用阴谋的柔与刚。唐朝时的武则天,皇位来得不正,就采用特务政策,使用酷吏,残害唐大臣和李姓王。清朝雍正帝的皇位是怎样来的,至今是个不解之谜。传说是隆科多偷改康熙的密诏,雍正才登上皇帝宝坐,且不说隆科多是否改过密诏,但他勾结九门提督隆科多和握有兵权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却是事实。这二人为雍正帝即位立功最大,但后来都被雍正帝杀害,这就有点杀人灭口,过河折桥的意思,不能不令人起疑。这二人立功最大,而且知底细最多,不免恃功傲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且还不免干些别的,这样的人最不好统御,所以雍正帝将其杀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雍正统治时期,一直采用严厉的方法,一个劲地杀!杀!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靠这种手段,使他的统治稳如泰山。

  雍正帝是一个绝情寡义的人,对他的父亲康熙帝可能采用了不正当的谋害手法,至今人们对康熙帝的死因起疑,为了勾结年羹尧的妹妹,其手段毒辣。

  雍正帝又是一个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任何人的帝王,对手下的大臣,他采用特务政策,派人监视,防止他们的反叛。

  有一年元旦,将元王云锦退朝,回到家中与几位朋友相约,玩起一种叫做“叶子戏”的游戏,大伙兴高采烈,玩得十分痛快,玩了几局后,忽然失去了一叶牌,众人都起身寻找,桌上桌下几乎找遍了房内都没有找到,大家都觉得奇怪,找不到牌,也就算了。

  元旦过去,王云锦上朝见雍正帝,雍正问王云锦:二元旦那天,你用什么方法开心?”

  王云锦以实情相告,说自己和几个朋友玩了“叶子戏”。

  雍正帝笑着说:“好!你光明磊落,不花言巧语,很了不起,是真状元啊,朕今天赏你一件东西!”说着递过一个很精致的盒子。

  王云锦跪下谢恩,高呼万岁!接了盒子。

  云锦心怀疑虑,回到家中,急忙打开盒子,不看则罢,一看吓了一身冷汗,盒子中放着一叶牌,拿出昨晚的牌一对,正是丢失的那叶牌。

  “好险哪!”王云锦心中自叹,多亏今天讲了实话,否则脑袋就可要搬家了。

  雍正帝给王云锦一叶牌,明确地告诉他,你们的一切行动,都在我的监视之下,这件小事,还不能充分说明雍正帝的手段,他的特务政策无处不到,尤其是对那些封疆大吏。

  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东去做官。正要离开京城时,大学士张廷王把一个很强壮的佣人推荐给他。到了任后,此人办事很老练,又谨慎,时间一长,王士俊很看重地,把他当作心腹使用,对他很好。

  王土俊任期满了准备回到京城去,这个佣人忽然要求告辞离去。王土俊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人回答说,“我是皇上的待卫某某。皇上叫我跟着你,你几年来做官,没有什么大差错,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禀报皇上,替你先说上几句好话。”

  王土俊听后,吓坏了。好多天一想到这件事两腿就直发抖,幸亏自己没有亏侍过这个人。要是对他不好,命就没了。

  雍正帝还派人秘密地把刑部大门的匾额取了下来,他就问刑部官员,匾额还有没有的话。刑部的官员说有。这时,雍正就叫人抬出来匾额给大家看,说:“匾额放在这里很久了,你们这班人一点也不知道。你们平常进进出出,疏忽大意是可想而知的。”众官员吓得大气也不敢出,雍正帝狠狠地把他们责怪了一通。

  正史记载雍正帝得病而死,但传说却是被昌四娘刺死,康熙帝时,大兴文字狱,吕留良全族被诛,只漏了一个小女孩子吕四娘,吕四娘苦练武功,然后入宫为宫女,在雍正帝召幸她时刺死了雍正帝,自此以后,清朝皇帝召幸宫妃时,就采取了以下措施。皇帝要召幸哪位妃子或宫女,这位宫女就要由太监背扛到皇帝寝室。为了防止她们行刺,妃子必须是裸体来到皇帝寝室。

  妃子被召幸时,要先到一间屋子里,脱光衣服,太监用红锦或大衣将身子裹上,扛着送到皇帝寝室,到了床前,去掉红锦或大衣,这时,皇帝已先卧,妃子就要由被脚逆行爬上,与帝交焉。如果帝王与妃子行欢太久,外面站着的太监,还要高唱:“是时候了。”若皇帝不应,再唱,如是者三,行事完毕,仍由太监背扛而去,另一总管还要跪下,一本正经地问:“留不留?”

  若帝说:“不留”,总管就到妃子后面,轻轻地按后股穴道,则龙精就流了出来,如果皇帝说“留”,总管就在皇册上记下“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这些措施是在雍正帝以后使用的,由此推断,雍正帝被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如果雍正帝果真是被刺身亡,这对雍正帝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一辈子采用特务的政策,最后却被人刺死,这才是一辈子玩鹰,反被鹰叼瞎了眼。”

  按: 特务统御术,并非雍正首创,明代的帝王特别喜爱此术,其开国帝王朱元璋亦常用此术。

  特务统御术,应该归类于“刚”的一面。中国历史上,有能力的帝王,都能厂揽人才,礼贤下士。他们统治的方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变化,总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点是柔,一点是刚,刚柔相济,其统治就稳如泰山。

  柔与刚,都是正统的统治策略,从柔的这一方面讲、施惠于民,减免赋税,于民有利,从刚的一面讲,加强法制,严明刑罚,这也于民有利。

  正统的柔与刚往往幻化为歪邪的柔与刚。

  雍正帝采用统治方法,刚多于柔,历代帝王,就数其对大臣的控制严格。

  孝庄文皇后的独特权谋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一个较大部落的首领寨桑的女儿。皇太极本已娶寨桑的妹妹为一妻,由于其几年不育,而受冷落。后来皇太极看到寨桑的女儿长得出众,就下了聘礼,这样14 岁的少女就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

  皇太极与大明帝国年年交战, 1642 年俘获了明朝的著名将领洪承畴,洪承畴以善战和忠诚闻名于天下,皇太极考虑到本取中原必须重用汉人,就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己将生死置之度外,坚持绝食,拒不投降。

  皇太极为了招待洪承畴费尽了心机,但毫无效果。于是用重金收买与洪承畴一同被俘的仆人金升,金升深知洪承畴的弱点,献计以女色打动洪承畴。

  一个又一个绝色美女前去侍候,但洪承畴毫不动心,庄后听到这一消息后,决心为皇太极立一功,亲自去劝洪承畴,以皇后这样的身份去侍候一个降将,有失身份。男人天生的忌妒心使皇太极很不愿意,但庄后一翻表白,使皇太极突豁然开朗,女人事小,江山事大,何况也不一定非戴绿帽子不可,皇太极就同意了庄后的要求。

  正在绝食的洪承畴身体虚弱,他茫然地注视着窗外,突然,他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汉家女子走进室内,又一个劝降的美人计,洪承畴心想。但这个女子一到眼前,一股幽香沁人心脾,天生丽质,皓腕凝雪,美目含情,气质高雅,不同凡人。一声“洪将军⋯ .”温存委婉,让人百听不厌,如此端庄秀丽,啊娜多姿,特别是她的气质令人敬佩,与前几天那些娇声娇气,庸俗不堪,恬不知耻,故做多情的女人相比真是天渊之别。

  “洪将军为国尽忠,令人敬仰,难道您不先喝一点水再慷慨捐躯吗?”

  庄后双手递上参汤。

  面对如此美丽的女子,话又说得如此得体,怎么能拒绝,既使出于礼仪,也不能拒绝。洪承畴接过参汤,喝了起来,这一喝,要想死可不容易了。坚强的堤坎,打开了一个缺口,感情的洪承畴就奔流而下。

  以后几天,庄后为洪承畴端酒送饭,悉心恃候,二人无所不谈,如胶以膝,洪承畴视庄后为自己的红颜知已,感慨自己命运多劫,将赴刑场,否则,拥此美人,实天下之乐。

  庄后看火侯已到,就按预定计划,先赞扬洪承畴智勇双全,人才难得,对在明朝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待洪承畴哀声叹气之时,话锋一转分析天下大势,指示迷津,提出:“大明气数已尽,清皇必主中原,皇太极求贤若渴,不如顺从大势,为清王朝建功立业,留名后世。”

  庄后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洪承畴,洪承畴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决定降清。

  皇太极在皇宫大殿招集文武百官,以极其隆重的礼遇接见洪承畴,当时宣市委以重任,当地谢恩后抬头向皇帝、皇后看去时,心中大惊,那端庄秀丽、亲切温和的皇后正是侍候自己几天的汉家女子。

  洪承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后竟屈身体候自己,这是何等的宠幸,自此,洪承畴死心塌地为清王朝效力,充当了情军入关的急先锋。

  如果说庄后在劝降洪承畴时没给皇太极戴绿帽子的话,后来这一次,是结结实实地给皇太极戴了一个绿帽子,这个绿帽子是取也取不下,盖也盖不住,天下人无人不晓。

  皇太极死时,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豪格为人高傲,力量不足,但多尔衮有两位一母所生的兄弟(多铎、阿济格)相助,实力很强,两派势同水火。

  庄后亲约多尔衮与他分析利害,希望他顾全大局,以江山为重,不要使清王朝内部分裂,兄弟反目,叔侄相残。

  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多尔衮,在女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他早已对庄后垂涎欲滴,这可是一个巴结她的极好的机会。于是多尔衮请庄后讲她的主意。

  庄后提出让自己六风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以多尔衮为摄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这样以来,多尔衮虽没有当皇帝,但实同皇帝,手中不仅控制了实权,而且众王子也不好公开反对,国家也不发生内乱。

  多尔衮一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自己既能控制实权,日后也许能得到这位大美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六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摄政,毫格虽然心中不负,但这是皇后与皇叔的安排,只好默认。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称帝的野心并无全灭。他结党宫私,觉同伐异,杀死了豪格,贬了另一摄政王济尔哈朗,入朝时,满朝文武都要下跪。

  为了驾驭这匹野马,庄后又使用了她的魅力,使多尔衮乖乖地听从她的教养。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嫁给了多尔衮,将多尔衮这匹野马牢牢地拴在腰带上,这才保住了犯福临皇位。这一次,皇太极确确实实地戴了一顶绿帽子,好在是庄后嫁的是自己的弟弟,肥水不流外人田,也不算吃亏。事实上,多尔衮的妻子就是庄后的妹妹,这位妹妹死后,姐姐取代她的位置,而多尔衮取代哥哥的位置,两家合一家,倒有互相帮助的意思,这使庄后和多尔衮都得到了各自所需的东西。

  春满流苏,帐帏文鸳,被翻红娘。

  庄后从帐帏中获得支持,多尔衮却是:醉乡无限温柔处,一夜魂销已遍游。凤倒鸾颠,夜夜欢娱,虽都是早经沙场,然风采尤存,多尔衮自觉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庄后用这种手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多尔衮主宰帝国,她主宰多尔衮,这就是多尔衮的能力。

  庄后决不是如此心善的人,当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因打猎跌伤致死后,庄后心中说不出的高兴,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魅力逐年减弱,这匹野马眼看着将要脱缰,但也却摔死了,这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当大臣们揭发多尔衮生前的不法行为时,她立即下令调查,为调查属实后,她太义灭亲,断然宣布削去多尔衮的爵位,将其财产没收,将追随多尔衮飞黄腾达的官员贬官。

  按:

  孝庄文皇后的两则故事,表现出她独特的官场谋略,女人特有的东西,也是最有威力的东西,就是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一旦施展出来,就会令英雄好汉拜倒在她的召榴裙下。洪承畴何等忠烈,挡不着文皇后的一个笑靥,多尔衮何等豪傲,挡不着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亲吻。一个以身许国,一个甘受约束。

  孝庄文皇后为自己的行为而心中不安,她告诉康熙不要把她与太宗安葬于一处,而把她葬在儿子福临墓地的附近。对太宗,她有愧,但对儿子福临,她贡献了她的毕生的一切。

  女人的魅力是神奇的东西,男人为了女人甚至达到翻天覆地的程度,除了上述二人外,还有一个吴三挂为了陈圆圆,带清兵入关,“冲冠一怒为红颜”整个中原大地遂为清兵所占。

  孝庄文皇后,所做的事,古往今来,再难找出第二位,她的行为对维护大清帝国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她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

标签: 汉代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