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纵横百科 117 0

按理来说,乞丐行乞本该低三下四,但是古代有些乞丐却理直气壮。专家经过研究和考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他们编造了一个离奇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在古代社会,一到战乱灾荒时就乞丐遍地,即便是在太平盛世,也有很多乞丐沿街乞讨。比如,在清朝康乾盛世,北京皇城脚下的乞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一个个的小帮派,他们甚至还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乞讨的时候各个都理直气壮。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还和他们的祖师爷有关系,因为每个行业都有祖师爷,如建筑业的祖师爷是鲁班,餐饮业的祖师爷是易牙,而乞讨业的祖师爷则是范丹。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范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在后汉蔡邕《范丹碑》中也有记载:先生讳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人,陶唐氏之后也。历史学家们研究后确定,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2年),范丹出生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其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精通儒学步入仕途,曾在莱芜县担任莱芜长,后来又任职太尉,但其生性放荡不羁,喜欢游历山水漂泊四方。于是,范丹在党锢之祸后便退世隐居,徒行敝服,结草屋而居。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久而久之,范丹就成了乞丐,但穷居自若,有则食,无则睡,无欲无求……于是,范丹就被奉为乞丐的祖师爷。根据民间野史杂文记载,相传孔子曾向范丹借米和借面,一开始孔子让弟子去找范丹,但是却被范丹拒绝了,因为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世上什么多少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弟子答不上来,就只好空手而回。第二天,孔子又前去找范丹,对范丹说: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还时恼。范丹一听很满意,于是就借了孔子一鹅毛管子米和一鹅毛管子面。孔子回到家之后将米面倒出来,结果发现竟然是一座米山和一座面山,于是又找范丹说:米山和面山我可还不起啊,范丹回道:那让你的徒子徒孙还给我的徒子徒孙吧。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因为孔子儒学遍天下,所以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故此,我们都欠范丹的徒子徒孙一碗面和一碗米,而这也就成了乞丐行乞理直气壮的原因。历史学家们做过一次调查,他们发现绝大部分乞丐都知道孔子找范丹借粮的故事,并且对此也更是深信不疑。然而,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荒唐可笑。上文提到,范丹出生于公元112年,这是确有史料可查的,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二人之间相差了663年,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所以孔子怎么可能找范丹借粮呢?稍微懂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犯这种最低级错误。假如说,历史上真有人找范丹借粮,也或许是孔子的某个徒子徒孙,而不可能是孔子本人。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另外,故事中提到一鹅毛管米变成米山,一鹅毛管面变成面山,很显然这是神话故事,而不可能是科学事实。在古代社会,很多老百姓缺乏科学素养,他们对离奇的神话都深信不疑,因此也才会相信有米山和面山的说法。放在当下,即便是现在的小学生都不相信这样的故事,所以说令人感到可笑。有的乞丐表示,米山和面山是夸张的说法,表示借很多米和很多面。即便如此,都过去2000多年了,再多的米和面也都还完了。其实,施舍是爱心的表现,但是乞丐却用这样离奇的故事,把爱心变成了还债,甚至是理直气壮,说白了还是自己想不劳而获,靠祖师爷混口饭吃,如果放在现在恐怕早就饿死了。

为何清朝的乞丐向文人行乞,还理直气壮,道理来源一个荒诞的故事

民间故事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如果有人用故事理直气壮的行乞就不对了,因为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不是用故事编造出来的。小编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奋斗进取,让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中华传奇故事乞丐传奇》作者:黄英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标签: 清朝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