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报应故事研究——以唐代为例

纵横百科 145 0

  善恶报应观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导致不同的结果,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一观念几乎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人种的发展历程中,当然它也出现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并且成为一种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人生理论。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等人奉敕于太平兴国年间编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五百卷,按主题不同分为九十二大类,其下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它博采众书,以野史传记和笔记小说为主,内容涉及神仙、道术、报应、梦、鬼、妖怪等,成为研究古人信仰观念的宝贵资料,也成为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的一扇窗户。

  本文以唐代为时代背景,以《太平广记》报应类故事为主要材料,探究善恶报应思想在唐代广大民众中的传播内容和实态,并依据报应故事的不同题材,分类探讨唐代报应故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这一部分简单回顾近年来对报应观念和《太平广记》的研究概况,指出研究《太平广记》报应故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文章第一节。这一部分对报应观念这种几乎在所有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都出现过的信仰进行追本溯源,并以古代中国为重点考察对象,探究报应观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三部分:文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唐代处于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佛教既要宣传自己谋求发展壮大,又要吸收儒、道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渗透世俗生活以深入传播。依据这条主线索,这一部分对《太平广记》中以唐代为时代背景的报应故事进行分类探讨,揭示当时民众的善恶报应思想和部分社会问题。

  第四部分:文章第六节。这一部分力求从报应故事的内涵分析中,总结出报应故事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第五部分:结语。通过对《太平广记》中以唐代为时代背景的报应故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唐代处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宣扬佛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报应故事中有相当部分表现出对佛经、佛像等的崇信,这也是对魏晋时期佛教浓厚的宣教色彩的继承。从报应故事中佛经崇拜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对《金刚经》的崇信之盛。这些报应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人们展示了信佛和不信佛的不同结果。这是佛教威逼利诱信众的一种表现。

  二、唐代处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时期。佛教要融入中国文化就必须协调与儒家和道家的关系。报应故事体现了这一时期佛教对儒、道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尤其是儒家思想。

  三、善恶报应是古代社会的一座道德法庭,执行着“惩恶扬善”的社会功能。对于伤害生命、侵害他人权益的人或事,往往会以恶报的方式给予道德上的强烈谴责。对于珍爱生命、行孝道、重仁义、讲诚信的人或事则以善报的方式给予道德上的支持和鼓励。

  四、这些报应故事是人们对不公平事件的一种情感宣泄。诸如妒妇对婢妾的残酷虐待,官吏对百姓的草菅人命,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公报私仇等,这些事件中受冤屈的一方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如法律等手段)伸张正义,洗刷冤情,只能寄希望于鬼神,希望作恶之人受到惩罚。这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小人物以一种非常方式对无法排遣的愤懑之情的宣泄。

标签: 唐代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