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禄东王和中国皇帝”的故事(转载)

纵横百科 161 0

  作者: 文一刀

  公元10世纪,我国唐末宋初之际,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上出现了一个苏禄国。到我国明朝初年,苏禄国同时有三个国王,即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东王。由于明三宝太监郑和曾率强大的船队下西洋,并向他们馈赠了为数不菲的中国特产,从而使三位国王对中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以东王为首的苏禄三王经过长期酝酿和周密准备以后,率领由王妃、王子及随行人员340多人组成的大型友好使团,携带着珍珠、宝石、玳瑁等礼品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终于在农历八月初一到达明王朝的新都--北京。东王一行不仅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亲切接见和热情款待,并且在明王朝鸿胪寺(相当于今外交部)官员的陪同下参观游览了正在大兴土木的北京城,方圆数十公里的巍峨城垣,无数高耸的敌楼和金碧辉煌的新皇宫使他们一路赞叹不已。再加上农历八月正是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西山红叶,海子碧波,点染了无限风光,令他们留连忘返。也许是天公不作美,20多天后突然北方冷空气南下,长期生活在赤道地区的苏禄人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风寒,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北京,带着明成祖馈赠的丝织品、玉带和金银饰物等珍贵礼品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准备从长江口下海乘船回国。当苏禄客人的船队将到山东德州时,寒潮又一次袭来,天气突然恶化,彤云密布,寒风凛冽,苏禄东王本来体弱畏寒,又加上旅途劳顿,由感冒引起急病发作,抢救无效,不幸于农历九月十三日病逝。

    噩耗传到北京,明成祖深为痛惜,不仅亲自撰写祭文,并派官员赶到德州吊祭,还亲笔写信慰问东王长子都麻含,命令户部(相当于今财政部)拨款为苏禄东王修造墓穴。农历十月初三,明政府以极其隆重的葬礼,将苏禄东王安葬在德州北郊。经东王家庭成员再三磋商,决定长子都麻含继承王位与西王、峒王一起回国,东王妃子葛木宁和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等10余人留在德州守墓,3年期满后返国。明朝廷不仅认可了他们的计划,并拨出官田238亩为祀田,免去赋税,作为祭祀东王的经费,还命令德州地方政府每年清明和仲秋代表朝廷祭祀。为了尊重苏禄东王和守墓人的伊斯兰教信仰与生活习惯,明政府特地从德州和历城(即今济南市)拨出了3户回民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此后,明成祖为进一步显示怏怏大国皇帝对小国之君的优渥,又拨出财政专款,指令山东地方官员为苏禄东王在墓前按中国习俗修起明楼、享殿,供奉其画像。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虎、石豹,与精美的牌楼、配殿在苍松翠柏的掩荫下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王陵区。受到如此优待的守墓人无不感激涕零,除了东王妃葛木宁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曾回东禄国,次年返回中国外,其余守墓人皆乐不思蜀,绝口不提3年回国之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所有留下来守墓的苏禄人代代相传,都成了侨民,苏禄东王墓后面的3个坟头就是老死德州的东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和三子温哈喇的墓葬。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又一次率团来中国访问,他不仅到德州瞻仰了苏禄东王墓,而且亲切慰问了这些留居中国的侨民。侨民们希望苏禄国王能代他们向清政府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享受国民待遇,因为具有中国国籍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名正言顺地融入中国社会,不为他人所卑视。清政府不仅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允许东王的八世孙安汝奇、温宗楷等人以安、温为姓加入中国国籍,成为大清王朝的子民。从此,苏禄东王的后代就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安、温两姓除了在山东德州北营聚居外,随着子孙的不断繁衍和迁徙,今江苏、河北、天津等地都散居着安、温两姓的苏禄东王后代。

   东王后裔迄今已传至21代。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又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1985年,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新建了回廊和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苏禄国东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为旅游事业做出贡献,而且也为加深中菲传统友谊、加快德州的对外开放步伐谱写出新的篇章。 199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中国的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