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吗?

纵横百科 160 0

历朝历代以来,国号的确立,往往被视为一个王朝或新政权开始的标志,且这个国号将伴随这个王朝或政权始终,并不以其统治区域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往往也将旧政权灭亡、新政权诞生称为“改朝换代”。那么,古代的国号都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以族名为国号早在部落时期,天下其实存在着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均有着各不相同的族名,而当这些部落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对于族名往往予以了沿用,于是族名便成为了“国号”。

1、夏朝。唐朝学者张守节认为,“夏”乃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当夏从部落演变为世袭罔替的朝代之后,“夏”遂成为国名。其实,关于夏朝国号“夏”的来源,目前有多种说法,不过来源虽多,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夏”最初只是部落名,后来才演变为国号。

2、商朝。商朝的祖先原本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在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于是便以“商”来称呼这个部落。“商”本是夏朝的一个方国,后于鸣条之战中攻灭夏朝、取而代之,便以“商”作为了国号。后商朝国都历经多次迁徙,直到盘庚时迁徙至“殷”才算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商。

3、周朝。周人早期生活在姬水一带,后历经多次迁徙,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由于受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不得不再度迁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生活,就此才以“周”为族名。后来,周人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直到周武王时期攻灭商朝,便以“周”作为了国号。

以封地为国号自周朝推行分封制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正式全面废除分封制,天下存在着诸多封国,各个封国则往往根据封地取国号。而其中有的封国最终强大了起来,并成功取得天下,而正如前文所说,国号并不因统治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号往往也就予以了沿用。

秦国。西周时期,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于前905年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于是“秦”便成为了族群的族名,并由此建立秦国,史称“嬴秦”。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则正式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国号予以沿用,仍以“秦”为国号。

其实以封地为国号的国家很多,例如周朝时期天下数百诸侯之中,大多以封地为国号,但因这些国家大多只是地方诸侯,因而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以封号、爵位为国号这同样是一种主流方式,建国称帝之后,不少帝王均以曾经的封号或爵位名作为国号,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国家。

1、汉朝。秦末天下大乱,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其中刘邦被封于汉中一带,获封汉王。此后,天下再度大乱,楚汉争霸,刘邦最终于垓下之战击败项羽,统一天下,遂以“汉”为国名。

2、魏国。汉献帝曾先后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魏王封号,此后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遂以“魏”为国号。因其君主姓曹,故又被称为曹魏。

3、吴国。东汉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册封孙策为吴侯。后来,曹丕又册封孙权为“吴王”。因此,在孙权称帝建国后,遂以“吴”为国号。又因吴国的地理位置在三国居东,因此又被称为东吴。

4、晋国。魏元帝时期,司马昭被封为“晋公”,灭蜀之后又得以进封晋王。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继承爵位,后迫使魏元帝禅位,称帝建国,遂以“晋”作为国号。

5、隋朝。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后杨坚继承次爵位,北周宣帝继位以后,杨坚为上国柱、大司马,后逐渐大权独揽。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建立“随朝”,杨坚认为“随”有走的意思,认为不详,于是将国号改为“隋”。

6、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因辅佐北周有功,去世之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得以继承爵位。隋朝时期,李渊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的垂爱,后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最终得以担任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李渊于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并奉隋恭帝杨侑为帝,后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遂以“唐”为国号。

以地名为国号1、蜀汉。刘备因以四川为主要活动地区,这片地区又被称为蜀地,因而建国之时,便以“蜀”为国号。刘备去世之后,刘禅继位,因蜀汉一直以汉室宗亲、匡扶汉室为名,因而改国号为“汉”。

2、西夏。拓跋思恭乃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后因平定黄巢有功而被赐“李”姓,后占据夏州不断发展壮大。到李元昊时,自立为帝,因其势力以夏州为中心,故以“夏”为国号。又因其统治区域位于北宋以西,故又称“西夏”。

3、金国。金国的都城上京,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相传其水产金,而在女真语中,按出虎就是“金”的意思。故此,便以“金”为国名。

4、辽国。辽国原为契丹,本是以族名为国号。到947年时,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是在汴京登基称帝,因辽国位居辽河上游,因而改国号为“大辽”。

政权延续这同样是一种常见的“国号”命名方式,尤其是对于两汉、两晋、两宋这类朝代而言,因自称是前朝政权的延续,因而往往沿用前朝国号,而这类国号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直接延续。这类命名方式并不难理解,例如东汉沿用了“汉”为国号,东晋沿用了“晋”为国号,南宋沿用了“宋”为国号,南明延续了“明”为国号。尤其是向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其君不乏自称前朝政权延续者,例如五胡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等。

2、隔代延续。这类情况则比较复杂,例如五代十国的后唐,李存勖称帝时,并未以自己的“晋王”封号作为国号,而是仍然延续了“唐”的国号,史称“后唐”。又如满清,最初的国号为“金”,原因便在于女真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这里有重建之意。

这种方式的国号,往往与前朝有所冲突,因此后世为了将其区分,才会加上各种定语,例如以时间划分的前后,以国都位置划分的东、南、西、北等等。

其他因素1、新朝:革旧立新。王莽篡汉称帝之后,因西汉后期在五德始终说的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王莽便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以“新”为国号,带有一定革旧立新的意思。

2、宋朝:为官之地。后周恭帝在位时,赵匡胤被任命为归德军宋州节度使,此后以宋州为根基开始发展壮大。到960年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称帝建国,以“宋”为国号,便是以为官发迹之地为名。

3、元朝:引经据典。元朝国号的来源说法众多,根据《元史》的记载,忽必烈之所以定国号为“元”,乃是取自于《易经》中的“大哉乾元”,而“元”有大、首的意思。同时,又有人认为,这与蒙古人的风俗和图腾有关。还有人认为与道家谶语“元元之上,我为皇帝”有关。

4、明朝:教派影响。朱元璋的起家军队,乃是郭子兴的红巾军,而郭子兴又属于白莲教组织成员。而白莲教又以“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因此又被称为“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则称“明”王,其子翰林儿后来则被称为“小明王”。朱元璋自己不仅信奉过白莲教,而且还曾被任命为白莲教先头部队左副元帅。可见,朱元璋驱除鞑虏,建立政权,与“明”字密不可分,因而定国号为“明”也就不难理解了。

5、清朝:说法众多。皇太极称帝之后,将国号由“金”改为“大清”,而关于国号的来源,目前主要有多种猜测:一是取“扫清廓清”之义。二是“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三是取“五德始终说”,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四是源于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标签: 朝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