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谁有!!!

纵横百科 207 0

  五帝本纪》,列为《史记》的首篇。这个五帝时代,实际上就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列在五帝之首的黄帝,就是这个英雄时代的第一个代表人物。

当时,诸夏之族已经发展到大河南北的大平原西部边缘地带,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群大约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内地区,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群大约在嵩山之外的外方地区,他们各自结成亲属部落联盟,继续向东方发展。

  东方的风、嬴、偃诸姓部落群也由汶、泗一带活动到大野泽周围,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蚩尤部,一度成为东方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他与炎、黄诸部在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武力冲突。

最后,炎、黄诸部完全联合起来,黄帝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军事首领。

  在黄帝的统率下,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失败,黄帝成为结合夏、夷诸部组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从此,华夏族成为不断融合中原各地众多部族的核心力量。黄帝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尊崇为不断扩大的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传说中的黄帝,当然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个时代,正是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开端,后世常把有关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创造发明,如文字、历法、舟车、蚕丝等等,大都集中到黄帝的身上,正反映了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

传说中的黄帝之后,为帝颛顼高阳氏。帝颛顼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阶级分化现象更为深刻。

到了颛顼时代,“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所谓“南正重”,当是善于观察 天象通晓巫术的巫师之类的人物。从此他们就成了管理与天神有关事宜的专职人员,表达天命,显示神灵,就成为他们的特权,这就形成了控制广大黎民群众灵魂的宗教职能。

  而广大黎民群众只能在“火正黎”之类的部落首领人物的监督管理下,在田地中劳作,不准“侵渎”天上的神事。“火正黎”之类的部落首领人物就成了专管地上“民事”的“民师”,后来就发展成为各级官尹。

天与地的隔绝不通,神事与民事的截然分离,实质上反映了阶级关系的对立日益加深,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的萌芽。

在由各部落领土融合为民族共同领土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军事首劣诩在不同程度地为争夺权势而展开斗争,他们分布在各地,各自占有一定范围的领土,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成为一方之霸(伯),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必须得到这些首领人物的支持,或者用武力压服他们,地位才能保持稳固。

如传说的陶唐氏的首领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经常要“谘四岳”,即征求一部分势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的意见。其中特别是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和崇伯鲧等人的势力最为强大,更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有虞氏的首领舜,能接替尧取得最高首领地位,首先是得到高阳氏之族号称为“八恺”和高辛氏之族号称为“八元”的十六族首领的拥护,接着又用武力打击了所谓“四凶族”,压服了共工氏和崇伯鲧等反对势力,巩固了统治权力。

  同时,又继续深入丹汉地区,征伐三苗,进一步扩大他的武力征服范围。在对内对外战争日益繁剧的情况下,众多的部落首领逐渐转化成为世袭贵族,建立世袭王权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

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由众多部落首领共同推举或承认,才能确立。

  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度,就是属于这类性质。这种传统的“禅让”旧制,到尧舜时期还是存在的。不过,长期以来,在同一家族内选出后继者,也逐渐成为事实;同时,凭借强力,在四岳诸伯之间展开权势争夺,又愈演愈烈。

根据有关记载反映,唐尧要求其子丹朱成为他的后继者,虞舜则在“禅让”的幌子下使用强力夺取了最高统治地位。

  后来,虞舜也要求由其子商均继承,禹又凭借他的权势和威望直接代替了虞舜。这样,丹朱和商均就都被诋毁为“奸子”。事实说明,强力在实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禹取得最高统治地位,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护,具有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正式建立了夏王朝。

  从此,世袭王权才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中国文明时代的历史。

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标签: 历史名人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