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纵横百科 124 0

说起东汉末年的群雄,首当其冲的莫过于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曹操不仅用兵如孙武,治国如商鞅,还善于用人,让自己手下的能臣猛将,都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正因曹操的这份雄才大略,使得天下的人才,莫不争相投奔。

曹操手下的谋士,,可谓人才济济,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刘晔都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策略之士,荀彧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令曹操劫持天子,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郭嘉,荀攸为荀彧推荐。荀攸经达权变,智谋频出,为曹操平吕布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嘉则以鬼谋著称,一个郭嘉遗计定辽东让曹操一举消灭袁绍余党和乌桓外患,彻底统一北方。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跟他们相比,贾诩并不出众,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从历代的评价看,都排在贾诩的前面,但论下场之好和子孙之福,则他们无人可比过贾诩。

荀彧是曹操第一谋士,最后却被曹操寄给空食盒自杀身亡,郭嘉鬼谋不断,却天妒英才,38岁英年早逝,荀攸、程昱下场尚可,但其无子孙之福,后代不多,所享荣华也不过终魏一代。但贾诩不仅自己明哲保身,而且子孙繁盛,尽享荣华,不仅在曹魏吃香喝辣,到了司马氏的晋朝,依然封侯拜将。之所以有这种差距,全在于贾诩具有其他谋士不具有的才能,那就是明哲保身,不求有什么大志向,只求保全自己和子孙后代。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荀彧功劳卓著,却得了个空食盒

贾诩一生的经历,都贯穿着这种明哲保身,灵活变通的智慧。

贾诩早年是董卓手下的策士,董卓败亡后,贾诩跟随李傕郭汜,当时,斩杀董卓的王允想要清除跟随董卓的李傕郭汜,彻底铲除西凉军。听到消息的李郭二人惊慌失措,准备趁夜跑路,贾诩连忙拦住,说: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意思是你们如果逃走,军心就散了,到时,村里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将你们擒拿,还不如拼死相搏,还有一线生机。”李傕郭汜听后,觉得有理,立即奔袭长安,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克长安,彻底摧毁了大汉朝廷。因为贾诩的计谋,原本应该败亡的董卓残党起死回生,而刚见曙光的大汉朝廷则彻底覆灭。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事后,李傕郭汜大喜过望,但贾诩只冷冷的说:“这只是保命的计谋而已,哪有什么功劳”。贾诩深知李郭二人迟早内斗,不能成大事,因此一直与其抱有隔阂,而李郭二人对贾诩也有忌惮。之后,贾诩辞官,投靠了与其同郡的段煨,段煨对其十分礼遇,但不久后贾诩立即离开了段煨,投奔了张绣。

当时有人问他,段煨对你这么好,为何离去,贾诩说:“段煨这个人,向来多疑,不可能真正信任我,他对我礼遇都是表面的,我投奔张绣,一是张绣缺谋士,二是段煨有结交张绣的意思,我离去,他一定高兴都来不及,必会礼遇我的家人。”果然,贾诩走后,段煨十分高兴,礼遇他的家人,而张绣也重用贾诩。这其中,就可以看出,贾诩对人心的把握,有多准。

之后,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因为与张绣婶娘偷情触怒了张绣,导致张绣偷袭曹操,曹操将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曹操与张绣结下深仇大恨。之后袁绍招降张绣,张绣心动,但贾诩却劝阻,说:

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贾诩与张绣

意思是袁绍这个人不能成大事,应该投降曹操。曹操,志在千里,不会计较这些的,而且他比袁绍弱小,急需盟友,你一定没事。张绣听后,投奔曹操,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之后还大大增加他的封邑,升他为破羌将军。而贾诩因为劝张绣归降有功被封为都亭侯,正式成为曹操的谋士。

贾诩跟随曹操后,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帮则帮,从不强求,只求明哲保身。贾诩深知,自己毕竟是降臣,而且之前数次易主,不管曹操现在对自己多信任,但骨子里终究是猜疑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贾诩归顺曹操后,献计次数并不多,远少于荀彧、荀攸、程昱等。整个官渡之战,贾诩除了给曹操拍了一通马屁,什么也没干。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贾诩与曹操

攻破荆州后,曹操想趁势攻占江东,贾诩认为曹操在荆州立足未稳,且军队水土不服,不应着急,曹操不听,贾诩也没再劝,最后曹操大败,才知贾诩的智慧。之后曹操进攻西凉,因为马超和西凉军骁勇,久攻不下,就在曹操愁眉苦脸时,贾诩建议他离间马超韩遂的关系,想起赤壁前贾诩的料事如神,曹操虚心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离间马超韩遂的关系,果然逆转了之前的劣势,大破马超,占领西凉。

如果按照忠诚的原则,贾诩应该在曹操占据荆州后力劝曹操停止进军,但试想那时的曹操刚平定袁绍,盛气凌人,可能听贾诩的吗?贾诩作为一个降臣,如果执意劝解,估计早就被杀了,贾诩深知自己的地位和曹操的心情,因此选择点到为止,之后曹操败了,自然知道自己的好,懂得及时退让,明晰自身地位,这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

但是光靠这些,贾诩顶多让自己活的开心,得到善终,并不能让子孙蒙福,贾诩真正改变命运的,还是立储这件事,当时临淄侯曹植声名显赫,曹操很喜欢他,很多文人就投奔到曹植门下,贾诩却不为所动,坚决不和曹植密切往来。后来,曹操问贾诩立储之事,贾诩闭口不答。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贾诩只说了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听后,顿时大笑,知道了贾诩的意思。

其实,贾诩早就看出曹丕能成大事,之前曹丕求计于他,他就劝曹丕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可见他早就定下了目标,但是作为降臣,他又不宜和曹丕来往太密,这样只会引起曹操的猜忌,并招来曹植势力的打压,而自己这个尴尬的出身,只要招到一个刻意构陷,肯定自身难保,因此,他只能低调行事,并用极为隐晦的说法给曹操说明立场。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贾诩关键时刻帮了曹丕

最后,曹丕成为魏王,之后称帝,感念当年贾诩的指点,大加赏赐。公元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其子贾穆袭爵。由于行事一直低调,因此在朝中一直没有什么仇人,所以无论哪派,都对贾诩恭敬有加,就算是改朝换代,司马氏当家,贾诩的后代依然得到重用。

贾诩的三个儿子,贾穆承继贾诩的爵位,担任驸马都尉。儿子贾访分得贾诩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受封列侯。儿子贾玑封驸马都尉、关内侯。其孙子辈在晋朝依然受到重用,贾诩之长孙贾模,承继贾穆的爵位,晋惠帝时封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贾疋仕晋惠帝及晋怀帝,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贾通,任侍中、车骑大将军。

贾家三代,尽享荣华富贵,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成就功业者不少,但能明哲保身,还能福及子孙的,贾诩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也难怪清朝官员、史学家王鸣盛如此评价贾诩:

贾诩地望无可言,然观其处父子之间,勉曹丕以孝,答曹操慎忠,则尚优于诸人,离之此而合之彼,其例密矣。

而易中天也评价贾诩: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大乱之世,人命如草芥,建功立业者多,明哲保身,福及子孙者少,贾诩之谋,莫过于此,这样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智谋固然可以用于安邦定国,但更能用于个人幸福,我们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保全自我,让自己、让家人活的富贵幸福,需要很大的智慧。明哲保身,永远不过时。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明代大家,冯梦龙之所以写《智囊全集》,目的就在于此,总结前人的智略谋术,目的不仅在于安抚天下,建功立业,更在于独善其身。这本书,不仅贵为皇帝的康熙、乾隆称其为国之利器,汲取其中的智慧。纪晓岚、曾国藩这样的臣子也对他倒背如流。曾国藩说他:“每当夜深人静时,方翻此书,细细品味。”还有人说:“学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趋吉避害。

曹操谋士中,唯有贾诩下场最好,子孙尽享荣华,原因是什么?

曾国藩喜读智囊全集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的序章写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需要趋吉避害《智囊全集》的朋友,点击下方横条就可直接购买。

标签: 贾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