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读经典的启示

纵横百科 199 0

《荀子.劝学》:“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提出在学习阅读过程中要“近乎人”。这里的“人”指两种人:作品中的人(含作者)和解读者。因为《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这些经典文本都存在巨大的表意“空间”,需要真正地“进入到人的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经典不是静止的文字语言的灰色存在,而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地存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碰撞。于是,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

《儒效》:“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坐,诸侯趋走堂下,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恭矣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孰谓周公俭哉?‘”

介绍周公的表现,正是说明阅读经典时的“近其人”是从人出发,不是从文字语言或者抽象的大道理出发按图索骥。文以载道,经典需要和圣人的生命交融才能显示出意义和价值。我们阅读经典时,透过有限的语言,通过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跟“人”对话,理解人,沟通人,学习人,丰富和完善自己。

荀子在提出阅读经典“近于人”后,又提出“好其人”。

《荀子.劝学》:“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荀子的“好其人”比“近其人”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了对待“人”的态度问题。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好,学习科学知识也罢,不能“热爱”其师和有兴趣于学科,学习便难以深入。孔子曾说“畏圣人之言”,孟子说“中心悦而诚服”。无论是“畏”、“悦”,还是“好”,都是一种阅读经典时特殊情感,意在缩短阅读者与思想者之间的感情、思想距离。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由人而道。于是荀子才“隆礼”——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学杂识志,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荀子说:“善为《诗》者不说。”“隆礼义而杀《诗》、《书》。”据有人统计,《荀子》一书中引诗八十三次,但其用意跟其他诸子不同,荀子始终把诗搁置在礼的标准下进行讨论。

可见,阅读经典要有个“宗旨”。宗旨不同,立场不同,视野不同,解读不同,比如《毛诗》主情,荀子主礼。面对《周南.卷耳》,《毛诗》解读为“后妃之志”,荀子解读为三心二意,偏离正道。多元解读的根本在于“宗旨”旨趣的多样。

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经典的话语权必然要发生转移,经典意义系统需要重构。战国时期,儒家形成了自己对经典解释的以“德”为核心全新意义系统,将自己与巫史区别开来,称巫史的知识为“数”,称自己的理解为“理”或“义”。荀子说:“官人守数,君子养原。”但“数”是领会“义”的前提,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阅读是由“数”及“义”的过程。经典是有限的形式,其价值意义体系是无限开放的生动的唯新的。

今天,我们面对传统文化复兴,如何阅读经典,建立新的价值意义体系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全方位审视,创新性诠释和构建。

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这个“捷径”就是“纲领”。阅读经典,跟圣人对话,必须找到圣人“话语中心”,比如《易》的话语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那么,如何去阅读经典呢?

荀子: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提出“精全”为美,要有“精品审美的意识,现在很多人丧失了精品审美的意识,微阅读、浅阅读盛行;“诵数以贯之”即多次诵读达到融会贯通,目前,熟读太少,网络化泛读掠影直接危害了阅读的品质;“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索去与思想者会通,当下,深度学习和思考的人少了,理性批判能力的丧失使我们变得更加平庸;“为其人以处之”即替思想者去处置事务,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做事。看诗词大会,替古人欢忧者寥寥无几,借诗词表达自己情意者比比皆是;“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即除去自己有害的性情、错误来持续涵养、涵咏经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由此生命的力量越来越强,以至于不为权利倾倒,不为人多而改变观点,天下不能动摇,顶天立地,生死有值,“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在德行无缺。这恐怕就是我们阅读经典最根本的目的:完善自己,强大自己,德行优美,昂首阔步地行走于世间。

陇上山人

标签: 荀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