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有什么关系?“五胡乱华”为什么会发生?

纵横百科 125 0

“八王之乱”是“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政权向来人多地广,物产丰富,生产力遥遥领先,只要自己不出乱子,就算有强大的外敌,也很难占便宜。

两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五胡乱华”的情况呢,说来话长。

“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有什么关系?“五胡乱华”为什么会发生?

所谓“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胡族。自两汉以来,中原汉人势力强盛,频频征服周边民族,这些被征服的民族,与汉人杂居于缘边诸郡,与汉政权的关系错综复杂。两汉一直奉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对外战争中倚重于骁勇善战的胡人武装,比如西北的羌胡骑兵,北方的鲜卑骑兵、乌桓骑兵。然而,胡人武装是一柄双刃剑,握得好时可以是对付敌人的利器,握不好时反而会伤了自己。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扩张性的王朝,扩张带来的一个消极影响就是民族问题复杂化。当缘边诸郡华夷杂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性,加上民族间的不信任、猜忌、提防心等等,使得民族问题变得尖锐难解。

“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有什么关系?“五胡乱华”为什么会发生?

历史的发展是有因果的,偶然的事件固然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改变不了大趋势。西晋“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华夏衰弱,夷族兴起,然究其本末,深层原因可上溯到汉末三国时代。汉末三国,天下混战,数十年兵灾,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以上,汉人数量急剧下降,缘边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远超汉代。作为游牧民族,胡人骁勇强悍,一旦与中央朝廷对抗,势必成为大患。

晋朝开国后,侍御史郭钦鉴于汉魏以来,羌、匈奴、鲜卑降者多居住于塞内,与汉人杂处,习俗不同,屡生变乱,便上书请求把少数民族迁往边地。他向皇帝陈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他建议,把内地汉人迁往西北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时 “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万世之长策也。”

可惜的是,郭钦的上书并未引起晋武帝的重视,此时晋国统一天下,四夷归服,皇帝还真不把胡人势力的兴起当回事。然而,事实证明郭钦绝非杞人忧天,而是远见卓识。晋武帝去世后,西北开始动荡不安。

“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有什么关系?“五胡乱华”为什么会发生?

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酋豪郝元度叛反,秦州、雍州氐、羌纷起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领袖,后立为皇帝,拥众七万,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

氐是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部在西部。氐与羌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史书上常合称为“氐羌”。晋初氐帅齐万年自立为帝,可称为氐族势力发展之一里程碑事件。虽然齐万年起兵三年后,为孟观所擒杀,然氐人之兴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倘若西晋不爆发内乱,胡患不致于迅速暴发。可惜的是,晋国的公子哥们为争权夺利,大打出手,遂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残忍之“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在公元300年至306年之达到高潮,司马氏诸王血腥相屠,城头变换大王旗,中国大地血流成河,晋国朝廷形同虚设。华夏之势力,就此衰弱,胡族之势力,乘势而崛起。

在此背景下,刘渊建立匈奴人之政权“汉”,李雄建立氐人之政权“大成”,成为与晋政权抗衡的割据势力。随着晋政权在北方军事上的一连串挫败,汉人丧失北方的统治权,于是北方进入了一个“五胡”轮番崛起的时期,进入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五胡乱华”大分裂时代。

标签: 五胡乱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