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纵横百科 106 0

这个问题,体现了一个历史巧合:

公元前200年,西汉建立不久,在白登围困汉高祖刘邦、给了中原王朝一个下马威的游牧民族,是匈奴;然而这也是当时匈奴人的最高光时刻,随着汉朝的逐渐恢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逐渐处于下风。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500多年后的公元309年,匈奴人刘渊称帝,打着恢扶汉室的大旗,将国号取名为“汉”;公元316年,刘聪、刘曜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汉族人首次失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匈奴人也成了为五胡乱华的急先锋。

看起来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匈奴人用了500年,终于入主中原。

但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匈奴人在秦汉之交及西晋末年的不同境遇,由所处时代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秦汉之交,匈奴是外敌;西晋时期,匈奴等是内贼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民族构成相对单一,是传统的华夏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放牧劫掠为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所以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秦末楚汉相争之际,中原政权对这些外族极为警惕、同仇敌忾;

西晋时期,由于东汉以来的开放民族政策,大量被降伏的匈奴人进入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同时鲜卑、羌、氐、羯族等少数民族也作为中原的臣民,在边境地带与汉人杂居。由于生活习惯、族群差异以及文化水平较低,这些少数民族基本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比如羯族人普遍被当作奴隶买卖。但也有部分贵族生活在高层,匈奴刘渊就是典型。

但司马氏政府并没有处理好各民族杂居带来的现实矛盾,加上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央权力衰弱,刘渊抓住这一机会揭竿而起,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晋王朝内部特定人群的反叛。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500年前匈奴“控弦40万”也不敢奢望的成果,被改为汉姓的刘渊父子轻易实现。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秦汉之交,中原生产力碾压胡人;西晋时期,双方已势均力敌当初刘邦在白登被围,匈奴虽在表面上占据优势,但实际上双方由于生产力代差带来的差距极其明显:

晁错曾称:一汉当五胡,也就是一个汉人士兵的战斗力可以对抗五个胡人。为什么这么说?举例为证-当中原王朝使用制式的强弓硬弩时,匈奴人的箭头普遍还是骨头制成;汉族士兵装备精锐的装甲时,匈奴人还配备着皮衣、木板盾牌......虽然匈奴人更加能承受风雨饥渴之苦,并且拥有机动性的优势,但双方在生产力上的差距,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阵地战时,这种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汉李陵以5000步兵歼灭数万匈奴骑兵,就是这一技术碾压的直观体现。

然而在西晋时期,由于多年的杂居,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已逐步掌握;再加上他们天生的马术优势,使他们在面对中原汉人军队时占据了一定上风。西晋军队面对刘渊的兵马节节败退,就是因为以往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秦汉之交,中原王朝尚武之风浓厚;西晋时期,腐朽的门阀士族大行其道经过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频繁战争,秦汉之时民风彪悍、尚武之风浓厚;法家制度虽严苛,但在客观上也带来了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社会制度。毫不夸张的说,直到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仍称得上军国主义制度。正是得益于全民皆兵带来的天生战斗力,章邯带着武装起来的几十万苦力就能打得农民起义军节节败退;也正是因此原因,项羽带领的楚地起义军能把秦军精锐打的望风而溃。

而在司马氏的西晋王朝,一反曹魏时期严刑峻法打造的淳朴制度,实行放任自流的宽松政策;加上经济逐渐繁荣,社会风气奢靡腐化,门阀士族以骄奢淫逸、离经叛道、沽名钓誉为荣,互相攀比、追求金钱至上,石崇、王恺斗富的行径,将当时的畸形社会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何秦末天下大乱,匈奴不敢趁乱进犯中原,而晋末却五胡乱华,动乱四百余年?

掌握政权贵族阶层腐化堕落,失去了进取心,无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又屡次为争权大动干戈,数十万精锐丧命于内斗;身边却又环绕着一群心怀不忿、兵强马壮的匈奴、鲜卑等势力。对这些危险毫无警惕心的奇葩司马氏自作孽、不可活,但却害得中原王朝千百年来首次沦为各民族弱肉强食的战场,可谓当时无愧的历史罪人。

标签: 五胡乱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