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真正的中国本地宗教

纵横百科 219 0

在一些资料里和中央电视台的栏目里,学炸的定论说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我查看了张道陵的介绍,对于一些所谓专家和学者得出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一说大失所望,下面是张真人的简单介绍:

  张道陵,五斗米道(即天师道、正一道)的创始人,也可称道教实际创始人。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一说是张良八世孙)。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精研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即弃官。先后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云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等地修炼。

  汉顺帝(公元125-144在位)时,入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创立了正一盟威天师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立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领,俗称五斗米道,为道教的正式形成之始,故称张道陵为祖天师。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九月九日飞升,是为道教第一代天师,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加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公元1225-1264在位)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道教学者称道教的“三张二葛”,其即为首“张”。)其后裔继承其道法世称张天师。

  传奇与史实:

  张道陵先在北邙山修道时,汉章帝(公元75—89在位)、汉和帝(公元89—105年在位)屡诏而不应,后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变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诵经堂上,隐几对客,杖藜行吟,一时并赴,人皆莫测其灵异也。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又与底子王长等从淮入赣,至云锦山再炼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现,后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

  后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谓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于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后服丹即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内见五脏,外集外神。六天妖魔,尽被降伏。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后,张道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戳。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

  思想与著述:

  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老子》)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

   撰有《老子想尔注》,一说该书为第三代天师张鲁托其名所作。

  参考文献:

  《神仙传》、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中华道教大辞典》

  《辞海》1999

  《道教大辞典》

  《老子想尔注》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真人称老子为教主,你说怎么能得出张真人是道教的创始人呢?充其量张真人只是一个教派的祖师爷。

  那么老子是不是道教的创始人呢?老子生活在2500年前,在老子以前,学识能比老字更高的人在所有的记录里还没有记载,但在老字的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的名人,孔子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是比老子小了很多。在孔子出名之前几十年,老子已经在学术上很有成就了。但这并不代表老子就是道教的创始人,因为在老子以前,中国的历史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远古的历史考证都是以《史记》或老子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推论的。那时候还没有历史记载一说,再往前,连文字记载都没有了,几乎全部靠壁画岩画雕刻之类的手法记载的。剩下大量的历史多以口授相传下来,这被后人多以传说以蔽之,不以历史记载来对待。这可能对古代人和中国的历史不公平,因为历史是要讲究真实的依据。但无口授的容易出现以讹传讹。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还没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说书的人说古书,古书里说的大多是三国、水浒之类的古典名著作品。但说书的人大多都是不识字的,我记得我经常听那个说书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后来读书以后才发现,他说的内容居然跟我后来看到的书几乎一字不差。再后来听了很多关于传说的流传,居然跟后来在资料找到的也几乎相差无几。对于中国人这些不识字的人来说,口授的无差性可能就是最高的标准,误传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说明民间传说的还是具有可信度的。

  据古老传说,道教的真正创始人是古代的黄帝(甚至更早,因为当时名气最大的就是黄帝本人了,很可能民间把这一功劳都归咎于他一人身上)。而黄帝生活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比老子还要早2000多年。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所以不能记载,到后来有了文字,但还不发达,无法记录完整的事情,也由于这么长一段时间里也还没出现一位真正的大文人。所以历史一直演变到老子年代才真正得到高度发展,老子就把黄帝的道教整理记录,就出现了真正文字记录。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从某一方面来说,《道德经》并不是老子的著作,充其量只是老子整理古人的作品。所以中国的本土教义道教创始于至少5000年前,甚至比黄帝更远古的时代。至于创始人,不可能是老子,更不可能是张道陵,要说是黄帝,可能有点勉强,但很可能还另有其人,而且这个人要比黄帝早的多。

  备注资料:

  黄帝:

  中华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说的“炎黄子孙”中的“黄”即指黄帝。《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传说曾居姬水,姬姓(一说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系有熊国(或族)国君少典氏之子。

   十五岁继承王位,阪泉(河南涿鹿县东)一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八世,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涿鹿(今河南涿鹿县)再战,擒杀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后有很多发明创造,如纪时、数学、军队、音乐、衣服、医药、文字、铸造、舟车、弓矢、房屋等。 《晋书 天文志》上说“黄帝坐太微中,含枢纽之神”,即天上五帝中的中央之神。道教尊为“中央黄帝玄灵老一炁天君”,南朝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中,列黄帝于第三神阶之左,称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

  传奇与史实:

  黄帝生而灵异。汉纬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曾梦见一到电光环绕北斗枢星,又,某日,附宝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怀孕24月,才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

  黄帝一生的传说与神仙道术有莫大的联系,早在蚩尤(传说为苗族首领)反叛时,黄帝与其战于涿鹿,据说蚩尤作五里雾,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时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后来他广游名山,遇务光子、容成子、广成子等神仙,授以仙道之术,在王屋山炼成九鼎金丹。于是放弃王位,入青丘山拜见紫府先生受三皇经文,又于青城受中黄丈人秘传神仙真一之法,后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仙经,最后采首山之铜,于荆山之下铸鼎,成功之日有龙从天而降,黄帝骑龙升天,成为五天帝之一。

   黄帝还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著作:

  现存《素问》,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的医学著作;《道藏》中还有《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丹经》等。一说以上基本上可说都是后人托名的著作。

  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后不知所终。

  传奇与史实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其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西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其后,庄子作《南华经》以阐述道德之义,其对道家之重要,如孟子之对于孔子。使老子之学成为道家之祖。

  自西汉初期老子受到尊崇后,历朝历代都不乏老子显灵之说,特别是在道教正式形成之后。汉桓帝时,边韶撰的《老子铭》中称“老子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到了唐代,李氏攀宗认祖,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想尔注》,谓“道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俨然创世主。

  思想与著述:

  老子的思想集中于《老子道德经》(关于该书是否肯定为老子所作,历来尚有争议),这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书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

  他用“道”来概括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又具有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他提出“反者道之动”,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意识到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他还主张“柔弱胜刚强”。

  他教导后世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

  他热爱和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反对无谓的战争“夫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他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并奉劝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王国“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总之,《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历代注疏者不计其数,各家各派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吸取其中的观点并加以阐发。他对中国哲学史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无可估量的。

  关尹:

  春秋(一说战国)时人,字公文,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或关令尹、或尹喜。据《古今图书集成》,“关令尹喜,字公文,周大夫,常服精华,隐德修行”。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天下篇》中将老子与关尹称赞为“古之博大真人”。

  后得道成仙,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元顺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

  传奇与著述

  关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于老子侧。《古今图书集成》载“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关尹喜见紫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于是,关尹执弟子礼,向老子请教,老子亦知其奇,应其所求,著道德经五千余言,留传世上,并尽传关尹以内外修炼之法。后随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终”。

  《吕氏春秋‧不二篇》中云:“关尹贵清”。关尹主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在已无居,形物自着”。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他自己的行为也“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关尹自著《关尹子》九篇,《汉书 艺文志》有载。原本已佚失,今本《关尹子》也称《文始真经》,南宋时期始见于永嘉孙定家,一说疑系托作。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与梁惠王、梁宣王约同时,与惠施为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淡泊名利,楚威王闻其贤德,曾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不就。遂终身不复仕。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据《真诰》,谓庄子曾师桑公子,授以微言,遂隐居于抱犊山中。服兆育火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后得仙而去。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思想与著述:

   他著的《庄子》(即《南华真经》又称《南华经》、《庄子南华经》等)五十二篇,现存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教外学者一般认为外篇、杂篇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先生语)。

  庄子在继承和发扬老子“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认为“道”无所不在,是客观真实的,“夫道有情有信”,但又“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它是最高的本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并且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无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事物的变化皆由矛盾引起“安危相易,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则阳》);并且任何事物都可以变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

  庄子认为应站在“道”的角度看万事万物,则“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则“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则“天下莫大于秋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齐物论》)则“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没什么区别,“与接为沟,日以心斗”(《齐物论》)简直是无所谓。

   在修炼上,庄子提出通过“坐忘”而达到齐物我、齐贵贱、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要想与道合一,首要是必须“无己”。其次应认识到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不绝对精确的,“夫言者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齐物论》)通过那些意义与内涵常常变动的、不确定的语言与概念,永远得不到“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所以要从“道未始有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主要还要靠自身的修炼、通过“心斋”,“坐忘”,“朝彻”,彻底与道融合为一。

  《庄子》一书,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与《老子》一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代学者注疏不断,并漂洋过海,不乏各国文字的译本。

  (注: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基因即将破译带来“鬼”—克隆人的问题;工业生产正破坏着我们的“神”——地球生态环境;航天器正在试图接触天外的生物“仙”——外星生物;而我们自身,在各种先进技术与“健康”药物的训练下,变得越来越“聪明”,物质应有尽有,精神享受似乎充足无比,但心灵上却日见脆弱,我们正渐渐地脱离了做为“人”的本质……或许,《老子》《庄子》能给全人类以启迪,让我们在迷惘的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源。)

  列子:

  列子名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或称列圄寇、列圉寇,《列子新书目录》中刘向认为列子是郑国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列子是郑国人,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按刘向《列子新书目录》有:“列子者,郑国人也,与郑缪公同时,(冥纸灰注:缪、穆二字古时通用,郑缪公即郑穆公)盖有道者也。”柳宗元《辨列子》中怀疑刘向此语中有笔误:或郑“缪”公,应为郑“繻”公,或“鲁”缪公应为“郑”缪公,因为列子约与子阳同时,而“《史记》郑繻公二十四年......郑杀相驷子阳,是岁周安王三年(实为四年,据1999版《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为公元前398年),秦惠王、韩烈侯、赵孝武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厘公五年,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缪公十年,不知言鲁缪公时遂误为郑耶?”(查《辞海》,是年部分纪年与柳说有些小出入,兹存疑)。

   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班固注有:“列子,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叶大庆《考古质疑》有:“......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又观吕东莱《大事记》......盖列与庄(指庄子)相去不远。庄乃齐宣(即齐宣公,公元前455--公元前405年在位)、梁惠同时,列先于于庄,故庄子著书多取其言。”

   按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有:“夫庄子之未生,而列子之道已汪洋汗漫充满于太虚......昔列子陆沈圃田四十年而人莫识,藏形众庶在国而君不知。天隐者也。”唐成玄英《庄子疏》、也谓其为郑穆公时人,早于庄子。

   《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庄子 应帝王》中说他“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分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 逍遥游》说他能“御风而行”;《庄子 让王》说他“容貌有饥色”。《庄子》还专门列有篇目《列御寇》。另据《列子》一书,多涉及孔子师生,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等,而孔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综上,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另:有说列子实无其人。此说不确。据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自战国至北宋近千五百年,尚无人怀疑列御寇的存在,至南宋高似孙《子略》却依据《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论及道术流变的诸家中未提列御寇;司马迁《史记》未为列御寇列传,认为“岂列御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当是寓言中虚构人物。其实这种推断不符合实际。未提者并不一定不存在,况《庄子》中提及列御寇的地方很多。]

  传奇与史实:

   相传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正统道藏》本 《冲虚至德真经》前有《列子传》,谓其“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初事壶丘子,后 师老商氏友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后,能御风而行。或说,早年长期隐居修道,自铸学说,家贫而不受人辞,中年以后曾游学齐卫等国,崇尚黄老之学,与伯昏瞀人一同从学于拜壶丘子。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思想与著述: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 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著作为《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今人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冥纸灰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2、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注:历来许多学者认为今本各版本《列子》都系伪作,一说伪作者为东晋孝武帝时曾任中书侍郎、光禄勋的张湛,张湛著有《庄子注》、《文子注》、《养生要集》、《延年谜禄》等,均已佚失;一说伪作者为张湛以前之某人。见本站《冲虚真经.略述》)

  以上资料部分来源于

标签: 道教法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