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学说包括什么?

纵横百科 139 0

  道家学说

道家亦称道德家,也是老庄学派的别称。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自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并认为道能生成、衍化万物。老子善于用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大小、刚柔、智愚、祸福等一系列矛盾范畴,为先秦辩证思维作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和总结。

  他还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著名命题,反对“天命”思想,并以“静观”、“玄览”等方法去认识“道”,反对用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在此基础上,老子对社会政治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制度,要人们“为无为,则无不治”,实际上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人君南面之术”。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唯心主义方面,并向相对主义方面迈进。他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认为大小、寿夭、贵贱、生死、是非等都没有质的区别,从而得出万物齐一的结论。

  庄子把听天由命提到“至德”的高度,幻想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要达到“无待”、“无己”的境界,因而主张“坐忘”的修养方法。庄子称颂的“真人”就是他设想的达到道、我为一高度的理想人格。

老庄创立的道家思想独成一派,其风格雄阔,其处世消极,在精神领域纵横驰骋,为后世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提供了理论根据。

道家思想在秦汉之时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并在汉初盛行。

东汉末年,道家思想深入到社会下层,并且逐渐形成为道教。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并以黄老之学为其直接思想基础,为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

东汉顺帝时张陵所创立并由其子张衡和其孙子张鲁(世称“三张)承继的五斗米道与东汉灵帝时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创立的太平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并成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组织依托。

东晋时,葛云、葛洪祖孙二人(世称“二葛”)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特别是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使道教理论形成体系。

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创北天师道。庐山道士陆静修则“上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经书,创南天师道。

  此外,还产生了上清派、灵宝派和净明派。

唐代,唐高宗以老子为李氏祖先,追认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因而使道教极受尊崇。

宋代帝王也信奉道教,曾命人编辑道藏,大建道观。宋徽宗甚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使道教大盛。

元代,各道教宗派逐渐合流,形成了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教务的正一道和在北京白云观掌管天下道教的全真道。

明代皇帝也崇信道教,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道观。明世宗还自封“玄都境万寿帝君”。

清代帝王崇奉喇嘛教,道教才逐渐衰微。

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即《庄子》)、《列子》等为主要经典。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神灵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除太清道德天尊实指老子外,玉清、上清皆为乌有。

  道观中常有三清殿、太清宫、上清宫等,都由此而来。

道教的活动方式基本上分为画符念咒、驱魔治病和炼丹取药、祈求长生两种。

在中国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道教名胜,著名的有: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五岳、茅山、终南山、武当山等。

这里有

出世,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主张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的

标签: 道家学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