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00后”,怎么讲好中国历史

纵横百科 238 0

作者:赵思渊

中国历史绵长复杂,是创作者取之不竭的宝山。但也正因如此,写史者容易迷失其中,更容易为其中的种种曲折所遮蔽。如今的写史者面对的“00后”读史者,是视野更开阔的一代中国新青年。如何在向他们传递历史经验乃至前人教训的同时,又能感受浩瀚中国历史的温度与情怀?

面向“00后”,怎么讲好中国历史

《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历史研习社编著天地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一书对此做出了探索。本书创作团队“历史研习社”由历史学科班出身的硕士生、博士生,乃至“青椒”,以及非历史学专业的“票友”构成。就他们的创作来看,有一点是共通的:尊重历史,面向“00后”讲有温度有情怀的中国历史。

“00后”一代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来源空前多元丰富。一些追求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极尽刺激读者感官,这种写作很容易陷入扭曲史实以谄媚读者的“爽”。同时,还有更多的新媒体形式影响着“00后”一代对历史的感知。例如“爆款”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就不乏以历史人物作为游戏素材。沪上史学名宿葛剑雄先生曾对此评论:“我早就说过,游戏就是游戏,只要价值观念正确,具体内容和手段不妨自由发挥。学历史还得通过历史书,不能靠游戏。我同意担任学术顾问,主要是在历史价值观方面提出意见,同时也希望具体情节符合历史时期基本的逻辑关系。”

正如葛剑雄所谈及的,文化生产中对历史题材进行一定的再创作在所难免,也不必苛求。但是,这种创作应当以真诚、开放、健康的心态面对历史,需要对历史有基本的同情与理解。那么,如何以正确的价值观与逻辑关系解读中国历史呢?这就需要积极吸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深厚积淀。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历史学界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一批扎实的研究,有着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气派”。这些研究通过使用大量专业概念、研究范式以及量化、质性的分析工具,大大深入推进了我们的历史学专业研究,但这样的专业研究与普通读者是有所疏离的,这当然不利于我们的年轻一代建立健康的历史认知体系。

我读《历史的荣耀》,最深的感受就是创作团队既能“接地气”,又大量吸收了中国历史学界的优秀研究成果。比如前几年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大热,这样的艺术创作以史实为基础,当然也包含了相当的虚构成分。不过若拿捏得当,仍可以从中导向对严肃历史的探讨。本书中专门有一篇谈曹操的文章就叫《军师联盟:如何操盘才能颠覆曹魏政权?》。这题目听起来很像是网络爽文套路或所谓“厚黑学”,其实本文却是这样开篇的:“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如此,现象级影视作品所勾出的问题,就很平顺地引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为深厚的一个领域,也就是中古大族门阀问题。写中国历史,必须保持敬畏、温情、真诚,文字可以戏谑顽皮、轻松幽默,历史论述则必须严谨无误,符合历史学规范。正如创作团队所自陈:“我们对自己的文章,都是以写论文的严谨态度来创作,每一篇文章都要有详细的史料支撑,严密的逻辑架构……同时,我们也力求文字的优美,像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样,去除掉佶屈聱牙的学究气,为读者带来无障碍阅读的体验。毕竟,我们提供的是精神食粮,不是催眠药品。”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也善于从人们习见的历史中引申出更深一层的思考。比如,如何看待刘备这样的人物呢?由于《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刘备所谓“仁君”的一面显然是被过分拔高了。特别是《三国演义》中写他率领荆州百姓躲避曹军的追击,以“保全苍生”为己任而舍生忘死。然而究其根本,刘备毕竟是一个传统王朝的君主,参与天下争霸,权力才是他所心心念念之所在。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否要倒向另一个极端,否定刘备,将他的一切行为都归于伪善?

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刘备携民渡江是不是在作秀?》就回应了这个问题。文中写道:“生死关头,刘备的确还是那个珍惜生命的枭雄。然而,如果我们以此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刘备假仁假义、惺惺作态,那就大错特错了。不攻襄阳,这是刘备的义;带百姓跑,这是刘备的仁。从逻辑上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一个人做了好事,但没有做尽好事,他还是个好人。”对历史人物以平衡的方式论述,这就是对历史的敬意与温情。

近年来网络中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述,还有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不少人热衷于争执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孰优孰劣,其实这是很无谓的。从中国人的立场说,中国历史的每个时代都如同人生历程的一部分,如何一定争出个上下高低?如果有些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想把别的人群划出中国人的范畴,那就在立意上已经走入邪路,更不可论了。有些影视作品刻意迎合这样的心态,比如注意到人们推崇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功绩,就要将秦朝的各个方面都演绎到极致,甚至将秦朝拔高到“开天下万世之太平,为黎民百姓谋安生”,这就严重背离了历史。秦二世而亡,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而天下景从,这是为什么呢?万世太平与百姓安生又从何谈起呢?

以通俗手法写历史,还有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是简单类比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其发生的具体情境,身处其中的人与事,也都有其不能不如此的难处。要体味到这一层,讲出来的历史故事才允合中道,有益于世道人心。比如所谓“入关学”曾经在网络上火过一阵,就是纯粹以“爽文”思维类比当下与明末清初的历史。其实这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明、清是两个传统农业社会中王朝之间的竞争,不论他们各自权力结构的差异,其维护统治的意识形态都必然走向儒家思想体系。努尔哈赤崛起,可以算是“局外人”,这是明朝以建州三卫控制东北的体制失灵的结果。但他及其背后的满洲军事贵族们,不仅熟稔东亚局势,对儒家思想很早就有了解。清朝建立后,几代皇帝都特别注重维护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这种种历史情境,“入关学”的鼓吹者们都不曾一顾,这样的情况下,爽文短时间吸引了流量,追随的年轻人却很快陷入迷茫和纠结。

总之,好的历史普及写作,先要能正心诚意。对历史公平,对读者公正。写历史人物与王朝兴替,排座次,品评优劣,自然容易“引战”,有了流量却败坏了年轻人观察历史的口味。本书的贡献,正在于始终坚持解读中国历史的品味与门槛,又能以更符合“00后”一代思维方式的写作形式呈现。放眼世界历史,传统中国确是一个空前而独特的大一统帝国。“大一统”的中国如何持久运作?具有怎样的底层逻辑?本书怀着温情与敬意讲述这些故事,由此推演出的,正是所谓“历史的荣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 文汇报

标签: 中国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