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大上海,杜月笙有着无数黑白的头衔,他有着怎样悲惨的童年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生活的贫穷,压垮了母亲1888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中的鬼节。这天晚上,上海高桥镇杜文清的媳妇生下一个男伢。
孩子的爹,不在家,还在二十里外的杨树蒲做小生意。初为人父的杜文清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父亲说:
“中元节晚上生的,就叫月生吧”。
这个男伢,就是后来叱咤上海滩的黑帮老大杜月笙。他发达之后,国学大师章太炎将最后一个字改成了“笙。
杜家,是高桥镇最底层的贫民家庭。
之前,母亲一直给人家洗衣服,微薄的补贴家用。那个年头,衣服都没得穿,母亲洗衣服也挣不了几个钱。杜月笙出生后,日子更难熬了!
穷困的日子,灾难转眼就来!当地瘟疫蔓延,人们四处逃避。母亲只好带着他前往杨树浦,与父亲杜文请汇合。
那一年,整个华夏多灾多难:地震,水灾,老百姓惊慌失措,到处逃荒。父亲跟人家合伙开了个小米店,生意也是举步维艰,一家人有一顿没一顿。
不久,母亲又怀孕了。由于长期吃不饱,营养不良,怀孕的母亲骨瘦嶙峋。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说服了父亲,让自己去纱厂做工。
纱厂条件极其恶劣,又脏又潮湿,每天都要站十几个小时!坚强的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挺着大肚子始终坚持做事,以获得微薄的工资,直到妹妹出生。
然而,妹妹的出生,却榨干了母亲最后一滴血!可怜的母亲,拚尽全力生下孩子,都没有来得及看孩子一眼,枯瘦如柴的她因为出血过多,撒手人寰了!
杜文清一手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娃娃,一手牵着杜月笙。父亲借了点钱,买了一口薄板棺材,将母亲安置在老家的田埂上,用草绑满了周围,就没有钱下葬了。
苦难的生活,压倒了父亲很难想像,一个单身的穷苦男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在饿殍遍野的年代,该怎么过?
面对嗷嗷待哺的女儿,父亲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之下,杜文清含泪把这个没来得及取名的女儿送人了,算是给她找了一个生路。
收养女儿的是一个宁波的商人,后来哥哥杜月笙在上海滩发迹后,不惜重金寻找这个妹妹,却始终无一点消息。
妹妹送走之后,幼小的杜月笙跟着父亲艰难地生活,父亲的米店竟然稍微有了一些起色。
又过了一年,一名张姓女子逃荒来到杜文清的店里,帮着做点事。杜文清见她善良老实,就将这个女人娶进了门,成为了杜月笙的继母。
年轻的张氏对幼小的杜月笙很好,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有了一丝温暖。
这年头,好日子好像都是很奢侈的!
过了一年,天灾又来了。农民庄稼欠收,米店一下子没了货源。父亲急的四处奔波,劳累过度,一卧不起。
那年冬天,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杜文清再也没能撑过去,抛下了幼子弱妻,撒手西去。
此时的杜月笙,才5岁。
没有父亲的杜月笙,生活更加困难!好在张氏对他还不错,带着杜月笙艰难地支撑米店,以此糊口。随着整个大清末期的动荡,米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最终还是关了门。
张氏只得四处找活,来养活自己和小杜月笙。尽管张氏很勤劳,赚的点辛苦钱也很难,也还是吃了这顿愁下顿。但是,善良的张氏每月从微弱的生活费中挤出5毛钱,送杜月笙去读书。
5个月后,张氏实在拿不出这5毛钱了,杜月笙只好辍学。这5个月的读书生涯,是杜月笙苦难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和张氏在一起生活,杜月笙很少挨饿,她一直将杜月笙抚养到八岁。八岁之后的一天,张氏突然不见了踪影,小小的杜月笙苦苦等了10多天,也没有结果。
继母张氏就这样离奇失踪了,从此,杜月笙就成了真正的孤儿。
邻居见这孩子没爹没娘,很可怜,就将杜月笙送回了老家,高桥镇。
没爹没娘的孩子,寄人篱下讨生活8岁的杜月笙沦为了孤儿,他回家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填饱肚子。
父母留给他的财产,除了一间破平房,几乎没有什么!一个八岁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该怎么活下去呢?
活下去,成为了杜月笙唯一的愿望!
聪明的杜月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堂哥杜金龙,他决定去堂哥家噌饭。
杜月笙在堂哥家从不白吃饭,扫地刷碗,能干的都抢着干。那个年代,堂哥家也揭不开锅。吃了几天的白饭,堂嫂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很小就会察言观色的杜月笙,很识趣的离开了。
那个日子,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吃饭。
饿得不行了的杜月生,只能哭着去找外婆,外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心疼自己的人。
其实,外婆也是靠舅舅。杜月生来到舅舅家,才知道舅母可比堂嫂厉害多了,不仅动嘴,还动手,连打带骂,甚至带上杜月笙死去的爹妈。
杜月笙虽然穷,连肚子都填不饱。但是,他还有最后一点做人的自尊。忍无可忍的杜月笙,终于有一天扔了筷子走人。
后来,外婆托熟人将杜月笙送到镇子上的一家成衣店当帮工,没有工资,一天只管一顿饭。
一顿就一顿,总比没有强!
可是,狠心的老板将店里的所有重活累活,都交给了杜月笙,吃饭的时候还不停的嘀咕杜月笙吃得多。
小小的杜月笙正在长身体,一顿饭根本无法管一天,饿啊!尤其是晚上,饥饿难耐的他在硬邦邦的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有的时候,饿的头昏眼花,实在不行了,他就在夜里去田里偷几个萝卜。或者多喝些水,让自己混个水饱。
即便这样,为了能够吃上这一顿饭,杜月笙从来敢偷懒,更不敢还嘴,生怕老板将他赶走。
但是,现实真残酷!
这样一天一顿饭的日子,也维持不下去了。半年后,整个江南粮食减产,老板的生意也不行了。到最后,老板丢给他了他一小袋子米,将杜月笙赶回了家。
流浪的小瘪三回到自己四面吹风的家,想到田埂上尚未下葬的爹娘,饥肠辘辘的杜月笙无声地流泪。杜月笙不止一次乞求上天,希望能吃口饱饭,好让自己,活下去。
世间的路,几乎没有了,只有去 “乞”。从此,杜月笙开始在高桥镇上开始乞讨。
从东头讨到西头,从早晨讨到黄昏。每一次敲门,每一次伸手,换来的都是冷嘲热讽。
每次接过别人扔出来的食物,杜月笙都感觉是一种屈辱。但是,杜月笙还是将泪水和屈辱,就着别人舍弃的事物,一起吞下。
面子和命相比,显然是面子一文不值。可是,幼小的心,一次一次被刺伤,刺痛,刺得麻木。
其实,乱世的岁月,比杜月笙凄惨的人也不少,无依无靠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在命运的黑暗里,顽强的活着。为了生存,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食物,填饱肚子。
杜月笙后来就结识了这样一些游手好闲的小瘪三,开始了另一种谋食方式:硬乞、软求、明抢、暗偷。
和小混混熟悉之后,杜月笙依靠自己的为人处事,慢慢地在这些小混混当中就有了一定的威信。很多小混混见了杜月笙也会叫上一声:生哥!
没有活的时候,他们混迹在茶馆酒楼乃至赌摊,干些灵活,换顿饱餐。
在这些人鱼混杂的地方,少年的杜月笙见识了各色人物。从小极为乖巧的杜月笙,很爱思考,又很有眼力。
很快,他喜欢上了赌摊。
在与设立赌局的那些人混熟之后,杜月笙他们开始帮忙拉客。
白天,他们在赌摊之外晒太阳,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了目标,就立即围上去,拉着去赌摊赌博。
运气好的时候,成功拉来一人,不论输赢,开设赌摊的人都会赏他们几个小钱。 遇到脾气暴躁的人,当然少不了一顿拳打脚踢。
如果有人赢钱了,他们也会上前讨要好处。三五成群的流浪儿,那些赢钱的往往会给几个铜钱。
这年头,为了一顿饭,不计手段,什么尊严和脸面,统统见鬼去吧!
第一次上赌桌,旗开得胜在这种为生存了日复一日的挣扎中,杜月笙一直是个非常用心的孩子。
13岁的一天,杜月笙又在赌棚游荡。一个大人开玩笑说:“嗨,小子,你整天在这瞎晃悠,怎么样,玩一把吧?”
说实话,玩一把,谁不会呢。
那种简单的玩法,聪明的他早就烂熟于心,那份手痒心痒的感觉,早就在这个苦难的孩子心里,深深种草。
杜月笙每次看见有人赢大把的钱,他就想:
“看那些出苦力的人们,一年能挣几个钱,可在这里,只要碰上好运气,手指一动就能发财。只可惜我没钱啊……”
突然,杜月笙想起了他破败的祖屋。他一路小跑地回到家中,把家里的破铜乱铁拿出去换了几毛钱。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朝赌棚走去。
在一阵惊异的目光中,杜月笙把钱掏出来,“啪”拍在桌子上:
“老板,开骰子!”
实在是好运啊,初次赌,杜月笙竟然真的赢了几毛钱!
伙伴们一阵欢呼,簇拥着杜月笙走出赌棚。这一天对杜月笙的来说,意味深长,他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
这个小心翼翼讨生活的苦难的小瘪三,突然发现,在填饱肚子之外,他还可以有别的理想,更崇高一点的理想。
此时,杜月笙,好像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结束语:
一转眼,杜月笙14岁了。他不想在高桥继续待下去了,在这里没有人能看得起他。
他要去上海,他要成为另一个杜月笙!
标签: 杜月笙